妇科炎症的引发因素包括自身防御机制受损、外源病原体侵入和阴道菌群失调。自身防御机制受损涉及生理结构因素(如免疫力下降影响阴道自洁功能)和激素水平变化(不同时期雌激素变化影响阴道环境);外源病原体侵入包括性传播感染(不洁或多个性伴侣)和间接接触感染(公共设施或医疗操作);阴道菌群失调与滥用抗生素和过度阴道冲洗有关。
一、自身防御机制受损
(一)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阴道本身有一定的自洁功能,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可以将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酸性环境(pH值通常在3.8-4.4之间),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但如果机体免疫力下降,比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过度劳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时,自身防御机制受影响,就容易引发妇科炎症。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从而增加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风险。
(二)激素水平变化
1.青春期:青春期女性卵巢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阴道上皮增厚,糖原增加,乳酸杆菌增多,阴道酸性环境建立。但如果在此期间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也可能因局部防御不完善引发炎症。比如月经初潮后,若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经血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容易导致外阴炎、阴道炎等。
2.育龄期:育龄期女性雌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但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加上孕妇机体免疫力相对降低,也容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等。另外,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影响阴道内环境,导致菌群失调引发炎症。
3.绝经期: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糖原减少,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萎缩性阴道炎等。
二、外源病原体侵入
(一)性传播感染
1.不洁性行为:与患有性传播疾病的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容易感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引发淋病、衣原体性宫颈炎等妇科炎症。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后,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的黏膜,引起宫颈黏膜炎症,出现脓性白带、宫颈充血等症状。
2.多个性伴侣:多个性伴侣会增加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机会,从而提高妇科炎症的发生概率。因为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风险相互叠加,使得阴道等生殖道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二)间接接触感染
1.公共卫生设施:使用公共浴池、公共马桶、共用毛巾等,可能接触到如支原体、衣原体、滴虫等病原体。比如公共马桶,如果之前被患有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使用过,且没有经过有效消毒,后来者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滴虫,引发滴虫性阴道炎。
2.医疗操作感染:不正规的妇科检查、手术操作等,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将病原体带入阴道等生殖道,引起医源性的妇科炎症。例如,在进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手术时,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合格,就可能导致宫腔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等。
三、阴道菌群失调
(一)滥用抗生素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其他病原体如念珠菌、厌氧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等。例如,有些女性感冒后自行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之后出现白带增多、有异味等细菌性阴道炎的表现。
(二)过度阴道冲洗
正常情况下阴道有自身的微生态平衡,过度阴道冲洗会破坏阴道的酸性环境和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比如频繁使用阴道洗液冲洗阴道,会将阴道内的有益菌和有害菌一起冲洗掉,使阴道自洁功能受损,容易引发妇科炎症。一般建议非必要情况下不要进行阴道冲洗,日常用清水清洗外阴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