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需避免诱因,药物治疗中抗组胺药为一线,常规无效可联合用药,严重者考虑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还可采用生物反馈疗法、光疗等非药物治疗。
一、避免诱因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尽量明确并避免可能的诱因,如某些食物(鱼虾、坚果等)、药物、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等。例如,若发现食用某种食物后荨麻疹发作频繁,应严格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对于感染因素导致的慢性荨麻疹,需积极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
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氯雷他定等。这些药物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西替利嗪可有效缓解慢性荨麻疹的风团和瘙痒症状,多数患者使用后能较好地控制病情。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对于常规剂量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如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增加。
2.其他药物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但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例如,在病情急性发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可用于治疗难治性慢性荨麻疹,但由于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如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感染等,因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可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计算合适的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例如,部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后可能会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要注意避免儿童在用药后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如驾驶等。
2.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其对血压、血糖等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差,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一些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引起老年患者的口干、便秘等不适,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妊娠期和哺乳期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需特别谨慎。抗组胺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安全性需要综合评估。一般来说,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对较为安全,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于病情较轻的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可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如避免诱因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要充分权衡药物对母体和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四、非药物治疗
1.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对于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有一定帮助。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患者可以学会控制自身的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症状。例如,患者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来降低因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荨麻疹的概率。
2.光疗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慢性荨麻疹,如物理性荨麻疹中的寒冷性荨麻疹等,光疗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例如,紫外线照射等光疗方法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等,从而改善症状。但光疗的具体应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光疗方案,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