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治疗包含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即发病12小时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能及时PCI可考虑溶栓,药物有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并发症心律失常按类型用抗心律失常药等、心力衰竭用利尿剂等,后续康复训练且生活方式要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合理饮食,特殊人群老年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女性要注意症状不典型需个体化治疗、有基础病史者用相关药物需谨慎并监测指标。
一、急性期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期恢复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手段,能迅速开通闭塞血管,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临床研究显示及时PCI可显著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2.溶栓治疗:对于不能及时行PCI的STEMI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再通,但再通率及远期预后略逊于PCI,需在发病12小时内应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需立即嚼服,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也需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降低心肌梗死复发风险。
2.抗凝药物:常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可防止血栓进一步进展,为再灌注治疗创造条件,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抗凝治疗能改善急性期预后。
3.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但需注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4.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时应早期应用,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其能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梗死率。
三、并发症处理
1.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需根据具体心律失常类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等,严重时可能需电除颤等处理。
2.心力衰竭:出现心力衰竭时需应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等,临床指南强调早期规范应用此类药物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四、后续康复与生活方式调整
1.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开展康复运动,如有氧运动等,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康复训练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多项康复研究显示规范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
2.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过量饮酒也不利于心脏健康,需限制酒精摄入。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如<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130/80mmHg),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需使血脂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持营养均衡,研究表明健康饮食模式有助于改善心脏预后。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如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需调整药物使用。
2.女性患者:女性心肌梗死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需提高早期识别意识,在治疗中需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和激素影响等因素,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需个体化。
3.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需谨慎,需评估肺功能情况;合并肝病患者应用某些药物需注意肝肾功能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相关指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