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青少年多见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多样,主要靠临床表现诊断,分轻中重度治疗,预防要注意皮肤清洁等;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分细菌和真菌感染,细菌性初起红丘疹后脓疱,真菌性为毛囊性红丘疹,靠相关检查诊断,细菌性用抗生素,真菌性用抗真菌药,预防要注意皮肤卫生等。
一、定义与病因
痤疮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多见。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及皮脂分泌增加,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此外,遗传、免疫、内分泌障碍、情绪及饮食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痤疮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高糖饮食、乳制品摄入过多可能会加重痤疮。
毛囊炎
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非感染性因素如摩擦、搔抓、某些物理或化学刺激等导致。细菌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则以马拉色菌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患病,比如长期处于高温、多汗环境,皮肤卫生状况差的人更容易发生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
痤疮
皮疹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轻者仅有粉刺,重者可出现炎症性丘疹、脓疱,甚至结节、囊肿。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可伴有疼痛。
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随着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病情可能会有一定波动,部分人到成年期可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人病情持续到成年。
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
真菌性毛囊炎多表现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有红晕,部分患者可伴有瘙痒。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免疫力低下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者等更容易患真菌性毛囊炎。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痤疮
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发病年龄、病程、饮食、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皮肤损害特点进行诊断。需要与一些疾病鉴别,如酒渣鼻,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主要累及面部中央,表现为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无粉刺。
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可通过细菌涂片及培养来明确病原菌;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来确定是否为真菌感染及具体的致病真菌种类。需要与疖鉴别,疖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红肿范围比毛囊炎大,浸润明显,疼痛较剧烈,且中央有脓栓。
四、治疗与预防
痤疮
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轻度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等)、过氧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采用外用药物联合口服药物,口服药物如抗生素(四环素类等)、异维A酸等;重度痤疮可能需要系统使用异维A酸等药物,甚至结合物理治疗如光动力治疗等。
预防方面,青少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减少心理压力等。
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外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
预防上,要注意皮肤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皮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更加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