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未使用降压药物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达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排除明确继发因素的高血压,遗传因素占发病原因40-60%,环境因素有长期高盐饮食致钠潴留升血压、长期精神紧张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升血压、缺乏体力活动致肥胖等升血压,年龄增长患病率渐高,更年期前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更年期后女性因雌激素降患病率接近并超男性,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史等,长期不控会损害心脑肾等需早期识别规范管理。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排除了由明确继发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情况。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约占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原因的40%-60%。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携带相关高血压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使得其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高于无家族史人群。例如,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改变可能影响血管紧张素系统、钠钾代谢等相关生理过程,从而导致血压调节失衡。
(二)环境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高盐饮食是重要的环境诱因。人体摄入过多钠盐后,会导致体内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同时钠还会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水肿,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进而升高血压。一般来说,每日钠盐摄入量每增加2g,收缩压可升高2-2.8mmHg,舒张压升高1-1.6mmHg。
2.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还会促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
3.生活方式因素:缺乏体力活动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容易堆积,导致体重增加。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24kg/m2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BMI正常人群。此外,过量饮酒也会升高血压,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缩,还能通过影响肝脏合成脂蛋白等代谢过程间接影响血压。
三、年龄与性别的影响
(一)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这主要与年龄相关的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动脉壁变硬,顺应性降低,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一般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且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可超过50%。
(二)性别
在更年期前,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略高于女性;而在更年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血压调节机制发生变化,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接近并高于男性。这与雌激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有关,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导致女性血压更容易升高。
四、高危人群及危害
(一)高危人群
具有高血压家族史、长期高盐饮食、长期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肥胖、过量饮酒等因素的人群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例如,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即使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其患病风险仍高于无家族史者;长期高盐饮食人群由于钠摄入过多,体内钠代谢失衡,血压升高风险显著增加。
(二)危害
原发性高血压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对心脏而言,可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还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对脑部,可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脑卒中)或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对肾脏,可造成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因此,早期识别原发性高血压并进行规范管理至关重要,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血压,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