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包括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病原体分别为阴道毛滴虫及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之分,实验室检查可分别通过生理盐水湿片法、培养法及Amsel临床诊断标准确诊,治疗分别用全身或局部抗滴虫或抗厌氧菌药物,妊娠期、老年人群、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治疗考虑及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阴道毛滴虫是一种厌氧的寄生原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月经前后阴道pH改变,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得以繁殖,引起炎症发作。
细菌性阴道炎:主要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细菌性阴道炎时,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增加。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若合并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痛,有时可见血尿。
细菌性阴道炎:约10%~40%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体征表现
滴虫性阴道炎: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后穹窿有多量白带,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
细菌性阴道炎: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分泌物特点为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常黏附于阴道壁,但黏度很低,容易将分泌物从阴道壁拭去。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
生理盐水湿片法: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取分泌物前24~48小时避免性交、阴道灌洗或局部用药,取分泌物时窥阴器不涂润滑剂,分泌物取出后应及时送检并注意保暖,否则滴虫活动力减弱,造成辨认困难。
培养法:适用于症状典型而湿片法未见滴虫者,准确性较高。
细菌性阴道炎
Amsel临床诊断标准:下列4项中有3项阳性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①匀质、稀薄、白色阴道分泌物,常黏附于阴道壁;②阴道pH>4.5;③胺臭味试验阳性: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产生一种烂鱼肉样腥臭气味;④线索细胞阳性: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混合,高倍镜下寻找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于细胞边缘贴附大量颗粒状物即加德纳菌等,使细胞边缘不清。
四、治疗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治疗需全身用药,主要药物为甲硝唑或替硝唑。由于滴虫阴道炎患者可同时合并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滴虫感染,治愈此病需全身用药,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及替硝唑。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交。
细菌性阴道炎:治疗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可以局部用药,也可全身用药,原则上针对厌氧菌,以口服药物首选。
五、特殊人群考虑
妊娠期
滴虫性阴道炎: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可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需积极治疗,多选用甲硝唑,但在妊娠早期需权衡利弊后使用。
细菌性阴道炎:妊娠期患细菌性阴道炎也可能引起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等,治疗药物可选择甲硝唑,用法需遵循妊娠期用药规范。
老年人群: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低,容易发生阴道炎,无论是滴虫性还是细菌性阴道炎,在治疗时需注意局部用药的温和性,必要时可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阴道抵抗力。
儿童:婴幼儿阴道炎多与外阴炎并存,因婴幼儿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局部抵抗力低,易受感染。若怀疑滴虫或细菌性阴道炎,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根据分泌物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局部清洁及抗感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