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肛门湿疹,需进行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体格检查(肛门局部检查)、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和培养、斑贴试验)及其他检查(皮肤活检),以了解症状表现、既往病史、肛门局部皮肤形态及浸润等情况,排查真菌感染、接触性过敏等,不典型或常规检查难诊时行皮肤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相关检查及结果判断。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了解肛门湿疹症状出现的时间、起病缓急,例如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发生。询问症状的具体表现,如肛门周围皮肤有无瘙痒、皮疹、渗出等情况,瘙痒的程度如何,是间歇性瘙痒还是持续性瘙痒,夜间瘙痒是否加重等。还需询问是否有局部摩擦、搔抓等情况,以及这些情况对症状的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肛门湿疹可能与尿布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女性患者可能因妇科炎症等因素影响肛门周围皮肤,男性患者可能因局部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关。
了解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伴有肛周疼痛、便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如果有腹泻,需要询问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等;如果有便秘,要询问排便的困难程度等。
2.既往史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类似肛门湿疹的病史,是否有其他皮肤疾病史,如特应性皮炎等,因为肛门湿疹可能与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相关。还需询问既往是否有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过敏史可能与肛门湿疹的发生有关。例如,对某些化纤材质的内裤过敏可能诱发肛门湿疹。
二、体格检查
1.肛门局部检查
观察肛门周围皮肤的形态,查看有无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肥厚、皲裂等表现。红斑是肛门周围皮肤血管扩张的表现,丘疹可分为不同大小和质地,水疱可能是由于局部炎症渗出形成,糜烂是表皮缺损有渗出,渗出物的性质(如清亮或浑浊等)也有一定诊断意义,结痂是渗出物干燥后形成,肥厚是皮肤增厚,皲裂是皮肤的裂口。
检查皮肤的浸润情况,触摸肛门周围皮肤,判断皮肤是否有浸润增厚,浸润增厚的程度如何。还需检查肛门的括约肌功能等情况,因为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卫生状况,从而与肛门湿疹的发生发展相关。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皮肤的弹性等情况可能与肛门湿疹的关系。
三、实验室检查
1.真菌镜检和培养
对于怀疑有真菌感染导致肛门湿疹的患者,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真菌镜检是取肛门周围可疑病变部位的皮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如果镜检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再进行真菌培养以确定真菌的种类。例如,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引起肛门周围真菌感染的病原体之一,通过培养可以明确菌种,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不同年龄、免疫状态的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可能不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相关的肛门湿疹。
2.斑贴试验
对于怀疑有接触性过敏引起肛门湿疹的患者,可进行斑贴试验。将可疑的过敏原贴敷于患者背部等皮肤部位,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局部皮肤的反应。如果在贴敷过敏原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过敏反应,提示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例如,对某些肛门局部使用的药物、卫生用品等可能过敏,通过斑贴试验可以明确过敏原,从而指导患者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不同性别、职业等因素可能影响接触过敏原的种类,如从事化工行业的人员可能接触更多的化学性过敏原。
四、其他检查
1.皮肤活检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肛门湿疹患者,或者经过常规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皮肤活检。通过切取小块肛门周围病变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皮肤病变的性质,如是炎症性病变还是其他病变等。例如,通过病理检查可以区分肛门湿疹是单纯的炎症性病变还是伴有其他皮肤肿瘤等情况。皮肤活检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谨慎考虑,尽量选择创伤较小的方式,并且要注意术后的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