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发生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导致。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内分泌因素(如痤疮与雄激素有关、甲状腺功能减退致皮肤改变)、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外在因素有物理因素(机械性损伤、温度、日光照射)、化学因素(接触性刺激、药物因素)、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
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失调可引发皮肤病,例如痤疮,与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雄激素能刺激皮脂腺增生、分泌旺盛,导致毛囊口角化异常,皮脂排出受阻,进而形成粉刺、丘疹等皮损,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所以青少年痤疮较为常见;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皮肤可能出现干燥、粗糙等改变,这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影响皮肤代谢有关。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皮肤组织引起,如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桥粒芯糖蛋白的自身抗体,导致皮肤黏膜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人群,包括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的人,易患此类皮肤病。
外在因素
物理因素
机械性损伤:长期摩擦可引起胼胝,如长期穿不合脚鞋子的人,脚部皮肤长期受到摩擦,局部角质层增厚形成坚硬的斑块;外伤如割伤、擦伤等,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导致伤口部位出现炎症性皮损,甚至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性皮肤病的发生风险。
温度因素: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若汗液不能及时蒸发,可能引起痱子,表现为小丘疹、水疱等;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冻疮,受冻部位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甚至溃烂,儿童、老年人、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等在寒冷季节更易发生冻疮。
日光照射: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导致晒伤,出现红斑、水肿、疼痛等症状,长期紫外线照射还可能诱发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长期户外工作者、皮肤白皙对紫外线敏感的人群,患日光性皮肤病的风险较高。
化学因素
接触性刺激: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例如接触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会导致严重的皮肤灼伤;接触化妆品、染发剂等也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皮肤红斑、丘疹、瘙痒等,过敏体质者接触致敏性化学物质后更易发病。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药疹,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等,药物进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多种皮损表现,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用药时需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生物因素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脓疱疮,表现为丘疹、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易破溃结痂,具有传染性,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喜欢密切接触,所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相互传染;链球菌感染可导致丹毒,表现为皮肤红肿、发热、疼痛,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免疫力低下者、皮肤有破损者更易感染链球菌引发丹毒。
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表现为发热及皮肤黏膜成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及结痂,痊愈后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儿童是水痘的高发人群,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较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导致寻常疣、扁平疣等,表现为皮肤出现赘生物,具有一定传染性,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真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引起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如足癣在湿热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多汗、足部多汗的人以及经常穿不透气鞋子的人是足癣的高发人群,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会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症状,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传播。
寄生虫感染:疥螨感染引起疥疮,表现为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腕部、腋窝、腹股沟等出现丘疹、丘疱疹及隧道,伴有剧烈瘙痒,夜间瘙痒加剧,在家庭、宿舍等密切接触的环境中容易传播,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人群易患疥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