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症的诊断需从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睾丸活检等方面进行。病史询问包括既往疾病史、手术史、家族史;临床表现观察涵盖第二性征和生殖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精液常规、性激素、染色体检查;睾丸活检有适应证和操作意义;特殊人群如青少年、有家族史人群、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病史询问
1.既往疾病史:了解是否有隐睾、睾丸炎、附睾炎等影响生精功能的疾病史。例如,隐睾患者睾丸未正常下降至阴囊,会影响生精环境,增加无精症风险;有严重睾丸炎病史的患者,炎症可能破坏生精组织。
2.手术史:是否有睾丸、精索等部位的手术史。如精索静脉曲张手术,若手术操作不当可能影响睾丸血供,进而影响生精功能;睾丸扭转复位手术,若复位不及时或复位后睾丸损伤严重,也可能导致无精症。
3.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相关遗传疾病史,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无精症,如克氏综合征等,该疾病会影响染色体核型,导致生精障碍。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第二性征:观察男性第二性征是否正常,如胡须、喉结、阴茎发育等。无精症患者若存在内分泌异常等情况,可能出现第二性征不明显等表现。例如,克氏综合征患者除了无精外,常表现为男性乳房发育、睾丸小而硬等第二性征异常。
2.生殖系统检查:进行阴囊及睾丸的体格检查,触摸睾丸大小、质地等。正常睾丸大小约12-25ml,质地中等。若睾丸体积小于10ml,提示睾丸发育不良,可能与无精症相关;睾丸质地坚硬,可能存在睾丸病变影响生精功能。
三、实验室检查
1.精液常规检查:这是判断无精症的重要初步检查。一般需要禁欲2-7天后留取精液标本,经离心等处理后镜检。如果多次(通常至少2次)精液常规检查均未发现精子,可初步考虑无精症。精液量、pH值、精子密度等指标也需同时关注,例如精液量过少可能提示附属性腺分泌功能异常等情况,间接影响精子生成和排出。
2.性激素检查:检测血清中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等性激素水平。FSH主要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睾丸生精上皮,促进精子生成。无精症患者中,若FSH明显升高,提示睾丸生精功能衰竭,如非梗阻性无精症常伴有FSH升高;LH主要调节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睾酮水平异常也可能影响生精功能。
3.染色体检查:对于怀疑有遗传因素导致无精症的患者,需要进行染色体检查。如克氏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XY,通过染色体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睾丸活检
1.适应证:对于精液常规检查提示无精症,但想明确睾丸是否还有生精功能的患者,可考虑睾丸活检。例如,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通过睾丸活检可以了解睾丸内生精细胞的情况,判断是否有生精潜能;而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睾丸活检可见生精细胞正常,但输精管道存在梗阻。
2.操作及意义:睾丸活检是通过穿刺或手术取部分睾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观察生精上皮的情况,如是否有精原细胞、精子细胞等,来判断睾丸的生精功能。如果活检发现有生精细胞,说明有生精的可能;若未见生精细胞,则提示睾丸生精功能严重障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少年:青少年时期若发现睾丸发育异常等情况,应尽早就诊检查。因为青少年时期是生殖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及时发现无精症相关问题有助于早期干预,避免影响成年后的生育功能。例如,发现隐睾应在适当年龄(通常1岁内)进行治疗,以减少对生精功能的影响。
2.有相关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这类人群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生殖系统相关检查。由于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无精症,所以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监测或干预措施。比如家族中有克氏综合征患者的男性,应定期进行染色体检查和精液常规等检查。
3.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人群:长期接触射线、化学毒物等有害物质的人群,如从事放射性工作、化工行业等的人群,应关注自身生殖健康。这些有害物质可能损伤生精细胞,增加无精症的发生风险,应定期进行精液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采取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