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未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占比超九成区别继发性高血压遗传是重要风险因素约六成患者有家族史环境因素涉高盐饮食、精神应激、肥胖、缺乏运动等早期多隐匿有非特异性症状病情进展会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诊断靠非同日三次测血压超值分三级风险因素含年龄性别、家族史、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长期不控可引发严重并发症治疗有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区别于由明确疾病或病因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是重要风险因素,研究显示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通过多基因遗传方式影响血压调节机制。
(二)环境因素
1.饮食:高盐饮食是重要诱因,钠摄入过多可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2.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促使血压升高;3.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影响血管功能和内分泌,易引发高血压;4.缺乏运动:体力活动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能力下降,脂肪堆积,进而影响血压调节。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多数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相关表现。
(二)靶器官损害表现
1.心脏: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2.脑部: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3.肾脏: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
四、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1级(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五、风险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中年后发病率逐渐增加;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在更年期前),更年期后女性发病率接近男性。
(二〕其他风险因素
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长期高盐饮食者、肥胖(体重指数≥28kg/m2)者、缺乏运动者、长期精神紧张者等均属于高危人群。
六、并发症
若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主动脉夹层、肾功能衰竭、眼底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
七、治疗原则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增加蔬菜水果摄入;2.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3.体重管理: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kg/m2;4.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5.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减轻精神压力。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以控制血压水平,减少靶器官损害。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降压治疗应循序渐进,避免血压骤降,初始降压目标可适当放宽,随后逐步达标,同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及心、脑、肾等器官功能。
(二)妊娠期女性
需谨慎使用降压药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儿情况,保证母婴安全。
(三)儿童及青少年
部分青少年高血压与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需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干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且要特别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