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多由病原体感染等引发,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超声等检查,依据病史等综合诊断,用抗生素等治疗;盆腔积液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无症状,病理性由多种疾病引起,有相应症状,通过检查判断后针对原发病治疗,不同情况治疗有别。
盆腔积液: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非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液体聚集。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后或早孕期,是因为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易积聚在盆腔,一般可自行吸收,对身体影响不大。病理性盆腔积液可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腹膜结核等多种疾病引起。
临床表现
盆腔炎:
症状: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发热,病情严重时可有寒战、高热、食欲不振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直肠刺激症状(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
不同人群表现:育龄女性是高发人群,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感染病原体引发盆腔炎。年龄较小的女性若发生下生殖道感染未及时处理,也可能累及上生殖道导致盆腔炎。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有引起积液的原发病表现外,可能会有下腹部坠胀感、疼痛等不适,若积液量较多,还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伴随的症状有所差异,如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上述局部症状外,还可能有盆腔炎的全身症状,像发热等;异位妊娠导致的盆腔积液,可能会有停经、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表现
盆腔炎:超声检查可见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盆腔游离液体等;磁共振成像(MRI)对于盆腔内复杂结构的显示更清晰,能更准确判断盆腔炎性病变的范围等,但一般超声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手段。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超声检查显示盆腔内有少量游离液体,深度一般不超过2-3厘米,分布在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
病理性盆腔积液:超声等检查可见盆腔内液体量较多,且可能发现引起积液的原发病灶表现,如盆腔炎时可看到输卵管增粗、周围有渗出等,异位妊娠时可在附件区看到异常包块及盆腔内较多积液等。
诊断方法
盆腔炎: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性生活史、月经史等,进行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升高,还可通过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等找到病原体。
盆腔积液: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盆腔内有液体后,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如果是病理性盆腔积液,还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检查明确导致积液的原发病因,如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排查是否为肿瘤相关引起的盆腔积液,进行妇科检查、病史询问等排查盆腔炎等疾病导致的盆腔积液。
治疗原则
盆腔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一般采用静脉给药为主,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甲硝唑等。
手术治疗:对于有盆腔脓肿形成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等。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育龄女性在治疗盆腔炎时要注意遵循规范的抗生素使用疗程,避免病情转为慢性。年龄较小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严格遵医嘱用药。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注意定期复查观察积液变化情况。
病理性盆腔积液: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在治疗盆腔炎的基础上,积液可能会逐渐吸收;若是异位妊娠导致的盆腔积液,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在治疗原发病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比如异位妊娠患者的生育需求等,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