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银屑病是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有点滴型、斑块型、苔藓样型、痘疮样型等,病因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有关,靠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诊断,需与银屑病等鉴别,治疗有外用、物理、系统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男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特点
点滴型副银屑病:较为常见,表现为多数分散的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指甲大小的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表面覆有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瘙痒,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斑块型副银屑病:皮损为边界清楚的斑块,大小不等,直径可达数厘米,颜色为淡红、黄红或紫红色,表面有细薄鳞屑,浸润程度较点滴型重,好发于躯干、四肢,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苔藓样型副银屑病:罕见,表现为类似扁平苔藓的扁平小丘疹,呈苔藓样外观,颜色为紫红色或暗红色,可融合成片状,好发于颈部两侧、躯干、四肢及乳房处。
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又称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较少见,急性发病,表现为淡红色针头至绿豆大小的丘疹、水疱、脓疱,很快结痂、脱屑,新旧皮损可同时存在,好发于躯干、上肢屈侧及颈部,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副银屑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感染因素:有研究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尚未得到确切证实。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了副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皮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炎症反应。
遗传因素:部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副银屑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遗传背景下还需要其他环境等因素的触发才会发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等。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类型,例如点滴型副银屑病的病理表现为表皮轻度海绵形成和灶性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浸润;斑块型副银屑病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银屑病的典型表现为红斑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组织病理有其特征性表现;玫瑰糠疹多有母斑,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鳞屑较薄;扁平苔藓的皮疹为多角形扁平紫红色丘疹,有Wickham纹等特征。
治疗
副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个体差异较大。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外用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可用于缓解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维生素D3衍生物也可尝试使用。
物理治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需要多次治疗。
系统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监测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副银屑病相对较少见,由于儿童皮肤薄嫩,在治疗时外用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物理治疗如NB-UVB照射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合适的剂量,并且要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因为儿童的皮肤和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对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有所差异。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药物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外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小心,系统治疗时更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降低。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副银屑病的病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并且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到对女性生殖系统等的潜在影响。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如一些男性可能有吸烟、饮酒等习惯,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对副银屑病的病情产生一定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建议患者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以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