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常见严重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堵塞使心肌坏死引发,有特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典型与不典型症状及相应体征,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影响,可通过心电图、血液标志物、影像学检查诊断,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恢复血供及对症支持治疗,康复期要康复训练、调整生活方式并长期服药预防,特殊人群治疗有各自特点。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原因。当冠状动脉的粥样斑块破裂,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完全堵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得不到血液供应,进而发生心肌坏死。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程度较为严重,持续时间往往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些不典型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忽视。
体征:在发病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波动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心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体征,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端坐呼吸等。
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中老年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但绝经后的女性发病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下降,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而男性在雌激素保护作用方面相对较弱。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形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代谢异常,血脂、血糖容易升高;不健康的饮食,如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使血脂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管承受的压力持续较高,容易损伤血管内膜,促进斑块形成;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沉积在血管壁上;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之一。发病早期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病理性Q波等改变。但一些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要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它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在心肌坏死后很快释放进入血液,其水平升高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另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也有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运动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患者需要立即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同时,要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常见的治疗措施有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和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通过球囊扩张、放置支架等方式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此外,还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抗凝、减轻心肌耗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康复期治疗: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合理的运动训练,逐渐增加活动量,改善心脏功能;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等;长期服用药物预防再次梗死,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中青年不同;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要更仔细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注重心脏方面的治疗;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特殊情况有关,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特殊的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