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穿刺前需完善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高龄及不良生活方式孕妇需重视)、凝血功能(评估出血风险,有凝血障碍病史者需特殊评估)、传染病(防医护暴露及新生儿防护处理,有高危生活方式者要重视);进行超声检查(确定胎盘位置、胎儿个数、孕周、羊水深度等,多胎及有子宫手术史孕妇需特殊应对);评估孕周,通过末次月经或早期超声,准确孕周对羊水穿刺时机选择重要,高龄孕妇需精准评估。
一、完善常规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指标及意义: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孕妇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血红蛋白水平能反映孕妇是否贫血,若血红蛋白过低,羊水穿刺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提示孕妇存在感染情况,若有感染未控制,进行羊水穿刺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血小板计数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过低会增加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一般要求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00×10/L,白细胞无明显异常升高或降低。
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对于高龄孕妇(年龄≥35岁),本身孕期血液系统可能有一些生理性变化,更需要严格评估血常规指标;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所以检查前应保持正常作息和均衡饮食。
2.凝血功能检查
指标及意义: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羊水穿刺后出血的风险,PT和APT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FIB降低也会影响凝血。正常情况下,PT为11-14秒,APTT为25-35秒,FIB为2-4g/L。
特殊人群:有凝血障碍病史的孕妇,如既往有出血性疾病、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如抗凝剂)等情况,需在医生评估下谨慎进行羊水穿刺,并在检查前充分沟通凝血功能相关情况,必要时先进行凝血功能的纠正治疗。
3.传染病检查
指标及意义: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了解孕妇传染病情况是为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同时也便于对新生儿后续的防护和处理。例如,若孕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羊水穿刺后要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阻断治疗;若孕妇有梅毒感染,需在孕期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等。
生活方式影响:有不洁性行为史、共用注射器等高危生活方式的孕妇,更要重视传染病检查,因为这些生活方式增加了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检查结果对于明确孕期感染状态和制定后续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进行超声检查
1.超声目的
通过超声可以确定胎盘位置、胎儿个数、胎儿大致孕周、羊水深度等情况。确定胎盘位置很重要,若胎盘位于前壁,羊水穿刺时要注意进针部位的选择,避免穿刺到胎盘引起出血;明确胎儿个数有助于判断羊水穿刺的操作难度和风险;准确的孕周评估能确保检查时间合适;羊水深度可以初步了解羊水情况,一般羊水深度在2-8cm为正常范围,羊水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影响羊水穿刺的操作及结果准确性。
2.不同情况应对
对于多胎妊娠的孕妇,羊水穿刺相对单胎妊娠风险更高,超声检查要更精准地定位每个胎儿及羊水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减少对多个胎儿的影响。对于既往有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史)的孕妇,超声检查要关注子宫瘢痕情况,避免穿刺时损伤子宫瘢痕部位。
三、评估孕周
1.孕周评估方法
主要通过末次月经日期来初步评估孕周,但对于月经不规律的孕妇,需要结合早期超声检查(孕11-13周的超声NT检查)来准确确定孕周。准确的孕周评估对于羊水穿刺的时机选择很关键,一般羊水穿刺适宜的孕周是孕16-22周,过早可能导致羊水过少、胎儿发育小等影响操作和结果,过晚可能错过最佳的产前诊断时机。
年龄与孕周评估关系:高龄孕妇(年龄≥35岁)更要精准评估孕周,因为孕周不准确可能影响产前诊断结果的判断,比如孕周计算错误可能导致将本应进行羊水穿刺的合适孕周错过,或者错误地进行了羊水穿刺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