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减少可能由胎儿自身因素(如睡眠周期、发育异常)、胎盘-脐带因素(如胎盘功能异常、脐带异常)、孕妇自身因素(如用药、身体状况)引起孕妇应自我监测胎动并记录情况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特殊人群如高龄、有妊娠合并症、有不良孕产史者出现胎动减少更应重视。
一、可能的原因
(一)胎儿自身因素
1.胎儿睡眠周期:胎儿也有自己的睡眠-觉醒周期,正常情况下胎动有一定的节律性。如果胎儿处于较长时间的睡眠状态,可能会出现胎动减少的情况。一般胎儿的睡眠周期可持续20-40分钟左右,但如果长时间睡眠且超出正常范围,就需要引起重视。例如,有研究表明约30%的胎儿在24小时内有较长时间的睡眠阶段,但如果胎动减少持续时间过长则需进一步评估。
2.胎儿发育异常:某些先天性的胎儿发育异常可能影响胎动情况。如胎儿神经管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导致胎儿活动能力受限,从而出现胎动减少。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可以辅助评估胎儿的发育情况。
(二)胎盘-脐带因素
1.胎盘功能异常:胎盘是胎儿获取营养和氧气的重要器官。如果胎盘出现功能减退,如胎盘老化、胎盘早剥等情况,会影响胎儿的血氧供应,进而导致胎动减少。胎盘老化通常在妊娠晚期较为常见,随着孕周增加胎盘的功能会有一定变化,但如果过早出现功能异常则需要关注。例如,胎盘早剥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导致胎儿缺氧,胎动会随之减少,严重时还可能伴有腹痛等症状。
2.脐带异常:脐带绕颈、脐带扭转、脐带打结等脐带异常情况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脐带绕颈在孕期较为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对胎儿影响不大,但如果脐带绕颈过紧,就会影响胎儿的血氧交换,导致胎动减少。一般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脐带绕颈等情况,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脐带与胎儿颈部等部位的关系。
(三)孕妇自身因素
1.孕妇用药: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进而导致胎动减少。例如,孕妇服用某些镇静类药物等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从而使胎动减少。所以孕妇在用药时需要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2.孕妇身体状况:孕妇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胎动情况。如孕妇患有严重的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胎儿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就会出现胎动减少。另外,孕妇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也可能影响胎动。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下,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胎儿的活动。
二、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自我监测与观察
孕妇应学会自我监测胎动,一般建议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各数1小时胎动,每小时胎动次数应不少于3次。如果发现胎动次数较以往明显减少,需要记录具体情况。例如,若12小时胎动次数少于10次,提示胎儿可能存在宫内缺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观察胎动减少是偶尔发生还是持续存在,如果是偶尔发生可能与胎儿睡眠等生理性因素有关,但如果持续存在则需要高度重视。
(二)及时就医检查
1.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胎盘的位置和功能、脐带的情况等。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胎儿的结构、胎动情况以及胎盘、脐带的形态等,是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手段。例如,超声可以发现胎盘早剥、脐带绕颈过紧等情况。
2.胎心监护:胎心监护可以连续监测胎儿的心率变化以及胎动时的胎心反应情况。通过胎心监护能够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储备能力和缺氧情况。一般在孕晚期会常规进行胎心监护检查,如果发现胎动减少,会加强胎心监护的频率和力度,以更准确地评估胎儿宫内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高龄孕妇(年龄≥35岁)、有妊娠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的孕妇以及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胎动减少时更应引起重视。因为这类孕妇本身存在较高的胎儿风险因素,胎动减少可能提示胎儿宫内情况更为严峻。高龄孕妇由于胎儿染色体异常等风险增加,当出现胎动减少时需要更全面地评估胎儿状况;妊娠合并症孕妇的胎盘-脐带等情况可能更容易出现异常,所以对胎动减少的监测和处理要更加及时和谨慎;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对胎儿宫内状况的关注度更高,一旦出现胎动减少需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