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皮肤病是由真菌侵犯皮肤等部位引起,包括皮肤癣菌病、花斑癣、念珠菌病等类型,各有特点,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诊断,可从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预防。
一、真菌感染皮肤病的定义
真菌感染皮肤病是由真菌侵犯皮肤、毛发、甲板等部位所引起的疾病。真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等。不同种类的真菌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皮肤病,例如皮肤癣菌可引起体癣、股癣、手足癣等;酵母菌中的马拉色菌可引发花斑癣等。
二、常见真菌感染皮肤病的类型及特点
(一)皮肤癣菌病
1.体癣
多发生在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的皮肤部位,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边缘隆起,中央有自愈倾向,伴有瘙痒。其发生与接触传染源(如患有癣病的人或动物)以及自身多汗、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儿童因皮肤娇嫩且活动易出汗等因素相对更易患体癣,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与癣病患者密切接触等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股癣
发生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会阴部通风较差、出汗较多等因素有关,夏季炎热多汗时易发病,患者局部有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剧烈瘙痒,病情易反复,若搔抓可能导致继发感染等情况。
3.手足癣
手癣多累及单侧手,足癣多累及双侧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和角化过度型。水疱鳞屑型表现为在手掌或足底出现水疱,干燥后脱屑;浸渍糜烂型常见于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白皮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角化过度型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皲裂等。手足癣的发生与手部经常接触外界物质、足部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儿童若手部经常接触外界环境中的真菌源也易患病,长期的手足多汗、不良的足部卫生习惯等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几率。
(二)花斑癣
由马拉色菌引起,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可能与皮脂腺分泌旺盛、出汗多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胸背部、颈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淡褐色、淡红色或白色斑疹,表面有细小鳞屑,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瘙痒,夏季出汗多的时候病情易加重。
(三)念珠菌病
如皮肤念珠菌病,可表现为间擦疹,常见于肥胖多汗者的腹股沟、腋窝、乳房下等皮肤褶皱部位,表现为红斑、糜烂、渗液等,伴有瘙痒;也可引起甲沟炎,多见于指甲周围,表现为甲周红肿、疼痛等。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如长期潮湿、外伤等)时易致病,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局部皮肤含糖量高,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更易患念珠菌性间擦疹等。
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通过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颜色等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为真菌感染皮肤病,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皮肤病有其相对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例如体癣的环形红斑表现等。
(二)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或甲屑等标本,放在载玻片上,加氢氧化钾溶液后镜检,若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真菌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2.真菌培养
将标本接种在真菌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可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有助于明确具体的致病真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四、真菌感染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皮肤褶皱部位,勤洗澡、勤换衣物,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皮肤潮湿的环境,降低真菌滋生的可能性。对于儿童,要注意其皮肤褶皱处的清洁护理,如婴幼儿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及时清理汗液和分泌物。
(二)避免接触传染源
不与患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人或动物密切接触,避免共用毛巾、拖鞋、浴盆等个人物品,在公共场所如游泳馆、公共浴室等要注意防护,减少感染真菌的风险。
(三)增强机体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基础疾病,以维持良好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真菌感染的易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