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预防和治疗脚气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鞋袜、使用抗真菌药物、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以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日常要每天清洁并擦干双脚,选透气鞋袜,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不共用物品且暴晒相关衣物,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要控制好基础病。
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日常清洁: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双脚,尤其是脚趾间。清洗后要彻底擦干,包括脚趾缝等部位。研究表明,保持足部干燥可减少真菌滋生的环境,因为真菌在潮湿环境中更容易繁殖。对于儿童,要协助其做好足部清洁,选择柔软舒适的棉质袜子,每天更换,避免袜子潮湿导致脚部环境不利于健康。成人若有出汗多的情况,可准备多双袜子替换,运动后及时清洗脚部并擦干。
特殊情况处理:在游泳等涉水活动后,要尽快清洗脚部并擦干,防止水分残留引发脚气。
二、选择合适的鞋袜
鞋子选择:应选择透气良好的鞋子,如布鞋、运动鞋等,避免穿不透气的塑料鞋、皮鞋等。例如,网面运动鞋能让脚部空气流通,降低脚部温度和湿度,减少真菌生长的可能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脚部汗腺发达,更要选择透气性好的童鞋,避免脚部闷热。成人若从事长时间站立或运动量大的工作,可选择具有良好透气功能的专业鞋类。
袜子选择:优先选择棉质袜子,棉质袜子吸湿性强,能有效吸收脚部汗液,保持脚部干燥。避免穿化纤材质的袜子,化纤袜子不吸汗,会使脚部处于潮湿环境。儿童袜子要注意材质柔软,无刺激性,防止对儿童娇嫩的皮肤造成损伤。成人可根据自身活动情况选择不同厚度的棉质袜子,如运动时选择吸汗性能好的运动袜。
三、抗真菌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常用的有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使用时需清洁足部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患处及周围皮肤,坚持用药至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1-2周,以彻底杀灭真菌。对于儿童,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遵循医生建议,选择儿童适用的低浓度药物剂型。成人若脚气症状严重,单一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其他药物。
口服药物:对于严重、反复发作的脚气,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副作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及用药疗程。儿童一般不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且需在医生监护下使用相关药物。
四、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个人物品分开: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个人物品。因为脚气具有传染性,通过共用物品很容易传播真菌。家庭中其他成员也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若有家人患有脚气,要督促其积极治疗并做好个人物品的隔离。儿童的个人物品更要单独使用,避免与他人混用,防止感染脚气或将脚气传染给他人。成人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要自带拖鞋等用品,减少感染真菌的风险。
衣物晾晒:袜子、鞋垫等要经常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袜子等物品上的真菌。儿童的衣物和鞋袜更要注意定期清洗和暴晒,儿童活动范围广,接触公共物品的机会多,通过暴晒可以降低感染真菌的几率。成人若经常出差或旅行,要携带便于清洗和晾晒的衣物鞋袜,保持个人物品的清洁卫生。
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包括脚气。这类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在治疗脚气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遵循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儿童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家长要协助孩子做好饮食管理和血糖监测,在治疗脚气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避免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脚气难以治愈或反复发作。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其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真菌等病原体的侵袭。这类人群在治疗脚气时,除了采取上述常规的抗真菌等治疗措施外,还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相对较少见,但如有特殊情况,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等,也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脚气的治疗和基础疾病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