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性活跃生育期女性常见的子宫内膜炎性改变,分急性和慢性,病原体感染及多种危险因素可致其发生,急性表现为下腹痛、发热等,慢性有下腹隐痛、月经异常等,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等诊断,急性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慢性用抗生素或手术治疗,可通过注意经期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细菌突破宫颈的防御侵入子宫内膜而发生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二、分类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
多发生于产后或流产后,病原体经胎盘剥离面侵入,也可由经期卫生不良、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等引起。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
可由急性子宫内膜炎迁延不愈所致,也可无明显急性期表现。宫内放置节育器、分娩后有胎盘残留、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均可导致慢性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持续存在是其特点。
三、病因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多见于性活跃期女性,常与不洁性生活等有关。
2.非性传播病原体:如大肠埃希菌等,多与经期卫生、宫腔操作等因素相关。
(二)危险因素
1.年龄:生育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等因素,发病风险较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局部抵抗力降低,也易发生感染。
2.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操作过程中若无菌观念不强或操作不当,易引发感染。
3.经期卫生不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生活等,会增加病原体侵入子宫的机会。
4.子宫腔内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病变组织有利于细菌滋生,易诱发子宫内膜炎。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
1.症状
下腹痛:多为持续性下腹部坠胀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寒战。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异味。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2.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子宫体有压痛、反跳痛,双侧附件区可能有压痛。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
1.症状
下腹隐痛:程度相对较轻,可伴有腰骶部酸痛。
月经异常:表现为月经不规则,经量时多时少等。
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淡黄色,有时呈血性。
不孕:慢性炎症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2.体征:妇科检查子宫可能稍有增大,有轻度压痛。
五、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宫腔操作史、性生活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等。
(二)妇科检查
通过双合诊等检查,了解子宫、附件的情况,判断有无压痛等异常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子宫内膜炎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2.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如细菌培养、支原体、衣原体检测等。
3.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可靠方法,通过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间质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
(四)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情况等,如有无宫腔积液、息肉等,但对于子宫内膜炎的诊断特异性相对有限。
六、治疗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为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常需联合使用抗沙眼衣原体及抗淋病奈瑟菌的药物。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足量、足疗程治疗。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给予退热治疗;腹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有时需结合宫腔内给药等方法,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2.手术治疗:对于因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引起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七、预防
(一)注意经期卫生
月经期间应选用合格的卫生巾,避免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
(二)规范宫腔操作
宫腔内手术操作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征象,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三)积极治疗子宫腔内病变
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合理治疗,防止诱发子宫内膜炎。
(四)增强机体抵抗力
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