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无明显症状,病理性有相应表现,通过测血压等诊断,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原发疾病等处理;低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低,分自主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等表现,通过测血糖等诊断,轻症口服含糖食品,重症静脉注射葡萄糖等,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鉴别以采取正确措施。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其本质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低,可因糖摄入不足、糖消耗过多、糖生成不足等原因导致。比如长期饥饿、剧烈运动、胰岛素瘤、某些药物(如降糖药使用不当)等都可能引起低血糖。
临床表现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被发现,一般对健康无不良影响。
病理性低血压: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理性低血压表现有所不同。急性大量失血导致的低血压可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厥冷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由慢性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可能有头晕、乏力、精神疲惫、视力模糊等表现,长期低血压还可能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导致心、脑、肾等器官功能减退,例如脑灌注不足可能反复发生晕厥,肾脏灌注不足可能出现少尿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等原因,低血压时更易发生跌倒、骨折等意外;儿童若出现低血压,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器官供血,需关注其生长指标及身体状况。
低血糖
自主神经兴奋症状:患者可出现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面色苍白、trembling(颤抖)等症状,这是因为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所致。
中枢神经症状:随着低血糖加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儿童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不集中、嗜睡等,与成人表现有一定差异,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对低血糖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轻度低血糖经补充糖分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严重低血糖若不及时纠正,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低血压
测量血压:通过血压计测量上肢动脉血压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需要在不同时间、安静状态下多次测量血压,以明确是否存在低血压及低血压的程度。
查找病因:对于病理性低血压,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内分泌功能检查等,以明确引起低血压的原发疾病。例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贫血导致的低血压,心脏超声可查看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等。不同年龄患者检查侧重点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全面评估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及内分泌等情况。
低血糖
测定血糖:检测血糖水平是诊断低血糖的关键。可通过手指末梢血检测快速血糖,若血糖低于正常范围,需进一步检测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以明确诊断。
查找病因: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腹部CT等,以明确是胰岛素瘤、药物性因素还是其他内分泌疾病等导致的低血糖。儿童低血糖除了考虑常见病因外,还需关注喂养情况、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有特殊的代谢问题等。
处理原则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病理性低血压:首先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例如由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需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由感染引起的低血压,需积极控制感染。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如适量增加钠盐和水分摄入,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防止低血压引起的头晕等不适导致跌倒等意外。老年人患病理性低血压时,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外出时需有人陪同,室内环境要保持安全,去除障碍物等。
低血糖
轻症低血糖:及时口服含糖食品,如糖果、含糖饮料、饼干等,一般进食后15-20分钟症状可缓解。
重症低血糖:需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然后根据情况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以维持血糖水平。同时要查找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儿童发生低血糖时,在补充糖分的同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全面的代谢评估,确保其正常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
低血压和低血糖在定义、本质、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上均有明显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准确鉴别,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