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由疥螨引起,经密切接触传播,有特定皮肤损害、瘙痒及好发部位,镜检可确诊,需隔离及外用杀疥螨药治疗,预后一般良好;湿疹病因复杂,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有不同表现,血常规及斑贴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治疗需寻诱因、据分期选药,易反复发作,预后因个体而异,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疥疮:由疥螨引起,疥螨分为人型疥螨和动物疥螨,人型疥螨是主要致病因素。疥螨常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同卧、握手等,在家庭、集体宿舍等环境中易传播,疥螨喜欢在皮肤薄嫩部位寄生,如手指缝、手腕屈侧、肘窝、腋窝、乳晕、脐周、腰部、下腹部、生殖器等部位。
湿疹:病因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史,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免疫异常,如Th1/Th2细胞失衡等免疫机制紊乱;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精神情绪变化(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羊毛等)、生活环境(如干燥、炎热、寒冷等)、动物皮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疥疮:
皮肤损害:主要为丘疹、丘疱疹及隧道。丘疹约小米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肤色,有的可出现小水疱;丘疱疹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疱疹;隧道是疥螨挖掘的蜿蜒隧道,长约2-4mm,呈灰色或浅黑色弯曲线纹,多见于手指缝等部位,是疥疮的特异性表现。
瘙痒: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这是因为夜间人体活动减少,注意力相对集中,对瘙痒的感受更明显,而且疥螨在夜间活动频繁,刺激皮肤引起更强烈瘙痒。
好发部位:上述提到的皮肤薄嫩部位是好发区域,婴儿疥疮可累及头面部。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皮损处有明显渗出倾向,自觉剧烈瘙痒。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少量丘疱疹及鳞屑,仍有瘙痒感。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可有苔藓样变,瘙痒程度不一,可时轻时重。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身体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如手部湿疹与接触外界刺激物多有关,表现可能更干燥、皲裂等;面部湿疹可能与化妆品等接触有关,红斑、丘疹等表现较明显。不同年龄阶段的湿疹表现也有特点,婴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初为红斑,随后出现丘疹、丘疱疹等,边界不清。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疥疮:
镜检:刮取隧道末端的丘疹、水疱内容物,在显微镜下可找到疥螨或虫卵,这是确诊疥疮的直接证据。
湿疹:
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映机体的过敏或炎症状态,但非特异性;皮肤斑贴试验可用于寻找过敏原,帮助明确外部致敏因素,对因治疗有指导意义,例如对于怀疑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过敏引起的湿疹,通过斑贴试验可检测出相关过敏原。
四、治疗方面
疥疮:
治疗原则:隔离患者,煮沸消毒衣物和寝具,局部外用杀疥螨药物,常用药物有10%-20%硫磺软膏(儿童用5%)、5%三氯苯醚菊酯霜等。
湿疹:
治疗原则:寻找可能诱因并避免,外用药物治疗根据湿疹分期选择合适剂型,如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时用氧化锌油,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还可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系统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止痒,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严重时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疗程。
五、预后方面
疥疮:经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治愈,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出现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湿疹:容易反复发作,慢性病程,部分患者可随着年龄增长或生活方式调整等逐渐好转,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特别是一些因湿疹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患者,更容易反复感染等,预后相对较差一些,但通过规范治疗和良好的生活管理可控制病情。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湿疹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湿润,选择温和的护肤品;老年人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强的治疗,注重皮肤保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