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从一般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伤口护理(切口、引流管)、呼吸道护理(呼吸功能锻炼、保持通畅)、饮食护理(营养摄入)、心理护理(患儿及家长)及特殊人群(婴幼儿、年长儿)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以促进患儿恢复,关注各方面细节保障患儿健康。
一、术后一般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
心率、心律:室间隔缺损术后需密切关注患儿心率和心律情况,因为手术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等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正常儿童心率在不同年龄段有正常范围,如婴儿心率110-130次/分,幼儿80-100次/分等,若发现心律不齐等异常需及时处理。
呼吸:监测呼吸频率和节律,正常儿童呼吸频率婴儿为30-40次/分,幼儿20-30次/分等,术后呼吸异常可能与肺部恢复情况等有关,如呼吸急促可能提示肺部有炎症或肺不张等情况。
体温:术后体温可能会有波动,一般手术创伤后会有吸收热,但要警惕感染性发热,需定期测量体温,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更要注意体温变化。
2.出入量监测
准确记录患儿的尿量、引流液量等出入量。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注和心功能的重要指标,术后要保证患儿液体出入平衡,若尿量过少,可能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等情况,一般要记录每小时尿量,婴儿正常尿量约1-3ml/(kg·h),幼儿约0.5-1ml/(kg·h)等。同时记录胸腔引流液等的量和性质,若引流液过多或性质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二、伤口护理
1.切口观察
术后要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患儿抓挠切口,防止切口感染。一般术后2-3天要查看切口愈合情况,若发现切口红肿、有异味等感染迹象要及时处理。
2.引流管护理
如果有胸腔引流管等,要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和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胸腔引流液量会逐渐减少,颜色由血性逐渐变为淡黄色等。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颜色异常等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三、呼吸道护理
1.呼吸功能锻炼
鼓励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通过拍背等方式协助排痰。拍背时要注意手法,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患儿背部,每次拍背3-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以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
指导患儿进行深呼吸练习,一般每次深呼吸5-10次,每天3-4次,有助于扩大肺部容积,促进肺部气体交换。
2.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一般22-24℃),湿度适中(50%-60%)。避免患儿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气体,防止呼吸道痉挛等情况发生。对于有气管插管等情况的患儿,要按照气管插管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如定期湿化气道等。
四、饮食护理
1.营养摄入
术后患儿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来促进身体恢复。根据患儿年龄和消化能力提供合适的饮食。对于婴幼儿,要保证母乳喂养或给予合适的配方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添加辅食,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对于年长儿,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满足机体修复和生长发育的需求。
注意控制饮食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消化不良,但也不能让患儿处于饥饿状态影响恢复。
五、心理护理
1.患儿及家长心理安抚
对于患儿,医护人员要通过温柔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适当的玩具等方式安抚患儿情绪,减少其对医院环境和治疗的恐惧心理。对于家长,要及时向家长反馈患儿的病情和恢复情况,给予家长心理支持,让家长了解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例如,向家长各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和意义,让家长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术后护理要更加精细,在监测生命体征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监护设备和方法,由于婴幼儿皮肤娇嫩,在伤口护理和皮肤护理时要特别小心,避免损伤皮肤。饮食方面要严格按照婴幼儿的喂养需求进行,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道感染。在心理护理上,要更加注重通过轻柔的互动来安抚婴幼儿的情绪。
2.年长儿
年长儿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要向其解释术后护理的相关内容,取得其配合。在饮食上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因术后活动减少等原因导致的肥胖等问题。同时要关注年长儿的心理变化,避免因疾病和手术带来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康复,如鼓励年长儿与病友交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