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多萎缩或消退。发病与激素水平、遗传、干细胞功能失调有关。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等表现。可通过超声、MRI、宫腔镜、腹腔镜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原则,妊娠期合并肌瘤需监测,绝经后肌瘤要警惕恶变。
1.发病情况
多见于30-50岁妇女,据统计,30岁以上女性约20%患有子宫肌瘤,不过很多人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消退。
2.发病原因
激素水平: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妊娠时雌激素水平升高,肌瘤多迅速增大;外源性雌激素摄入也可加速肌瘤生长。孕激素也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
遗传因素: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的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如12号和14号染色体长臂片段相互易位、7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等。
干细胞功能失调:子宫肌瘤可能起源于子宫肌层干细胞的异常增殖。
3.临床表现
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大的肌壁间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肌瘤可能使肿瘤附近的静脉受挤压,导致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与扩张,从而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随肌瘤增大,经期延长。一旦肌瘤发生坏死、溃疡、感染时,可有持续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脓血性排液等。
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从腹部触及。清晨空腹膀胱充盈时,子宫位置上升,更易触及。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子宫黏膜下肌瘤一旦感染,可有大量脓性白带。若有溃烂、坏死、出血时,可有血性或脓血性、有恶臭的阴道溢液。
压迫症状: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宫颈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后壁肌瘤(尤其峡部或宫颈后唇肌瘤)可压迫直肠,引起大便不畅、排便后不适感;阔韧带肌瘤或宫颈巨型肌瘤向侧方发展,嵌入盆腔内压迫输尿管使上泌尿路受阻,形成输尿管扩张甚至发生肾盂积水。
其他:常见的有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肌瘤红色样变时有急性下腹痛,伴呕吐、发热及肿瘤局部压痛;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可有急性腹痛;子宫黏膜下肌瘤由宫腔向外排出时也可引起腹痛。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者可有痛经。
4.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超声可以显示子宫大小、形态,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准确率高,能较准确地评估肌瘤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和数目,尤其适用于诊断深部肌瘤、特殊部位肌瘤(如宫颈、阔韧带内肌瘤等),不过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黏膜下肌瘤的情况,确定肌瘤位置、大小,并可同时进行活检。
腹腔镜检查:当肌瘤需要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时,可采用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肌瘤情况,并可进行活检。
5.治疗原则
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近绝经年龄的妇女。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随访过程中若发现肌瘤增大明显或出现症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逐渐恢复至原来大小。还有米非司酮等,可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等。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可经腹、经阴道或采用腹腔镜手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肌瘤大小、数目、生长部位等综合考虑。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肌瘤大小变化以及对妊娠的影响。妊娠期肌瘤可能发生红色样变,大多数通过保守治疗可缓解。若发生严重腹痛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可能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对于绝经后女性发现的子宫肌瘤,需要警惕恶变可能,若有异常情况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