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阴炎是妇科常见外阴疾病,由病原体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引起,有瘙痒、疼痛、红肿、分泌物异常等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需注意个人卫生、选择合适穿着等预防。
一、急性外阴炎的定义
急性外阴炎是外阴部位发生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外阴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多种因素引起外阴皮肤或黏膜的炎症反应。
二、常见病因
病原体感染
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因外阴皮肤不洁、搔抓等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炎症。例如,女性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粪便污染外阴等情况,容易使细菌滋生感染。
真菌感染:常见的是假丝酵母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内菌群失调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外阴炎症,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局部糖原含量高,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易并发外阴假丝酵母菌性外阴炎。
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等,可通过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引起外阴疱疹样病变及炎症反应。
物理化学刺激
局部刺激:尿液、粪便的刺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糖量高,长期刺激外阴;穿着紧身化纤内裤,导致外阴局部透气性差,汗液积聚,刺激外阴皮肤引发炎症。
过敏反应:对卫生巾、避孕套等过敏,接触后可引起外阴急性过敏反应性炎症,表现为外阴瘙痒、红肿等。
三、临床表现
症状
瘙痒:外阴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可轻可重,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
疼痛:炎症刺激可导致外阴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排尿、性交时疼痛可能会加重。
红肿:外阴皮肤黏膜充血、红肿,可伴有皮疹、溃疡等改变。例如,假丝酵母菌性外阴炎患者外阴可见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细菌性外阴炎患者外阴皮肤可能出现弥漫性发红、肿胀等。
分泌物异常: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的性状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假丝酵母菌性外阴炎患者分泌物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细菌性外阴炎患者分泌物可呈灰白色、均匀一致、有鱼腥臭味等。
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育龄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以及可能存在的阴道菌群失调等情况,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发急性外阴炎,且症状可能相对较为明显,如瘙痒、疼痛等对生活影响较大。
儿童:儿童急性外阴炎可能与卫生习惯不良有关,如不注意外阴清洁等,表现为外阴红肿、瘙痒,可能会出现哭闹、搔抓外阴等表现,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外阴情况,及时清洁护理。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等,炎症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会有外阴瘙痒、红肿等症状,且由于皮肤黏膜脆弱,容易合并破溃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外阴皮肤黏膜的情况,查看有无红肿、皮疹、溃疡、赘生物等,同时会询问患者症状表现、病史等。
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检查,可查找病原体,如假丝酵母菌性外阴炎可找到假丝酵母菌芽孢或菌丝;细菌性外阴炎可发现线索细胞等。
病原体培养: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原体感染,可进行病原体培养,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种类,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患者应注意外阴局部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穿着宽松棉质内裤,保持外阴透气。
避免刺激:避免搔抓外阴,暂停性生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感染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假丝酵母菌感染可选用抗真菌药物;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来确定,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抗过敏治疗:对于过敏引起的急性外阴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
六、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清洗时注意顺序,由前向后,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外阴。
正确清洗内裤:内裤要单独清洗,尽量选择手洗,避免与其他衣物混合洗涤,洗后在阳光下暴晒,起到杀菌作用。
选择合适的穿着: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穿着紧身、化纤材质的内裤,减少对外阴的摩擦和不透气导致的局部潮湿。
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清洗外阴,避免多个性伴侣等,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因尿液中含糖量高对外阴的刺激。
避免滥用药物: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以免引起阴道菌群失调,增加外阴炎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