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力学因素(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年龄因素(老年人、婴幼儿)、体温升高以及医疗器械使用不当,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受损、血液循环障碍等进而引发压疮。
一、力学因素
1.压力:垂直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因素。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可导致毛细血管血流障碍,造成组织缺氧,进而引起组织损伤,引发压疮。例如,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身体与床面或轮椅坐垫接触部位长时间受压,就容易发生压疮。对于婴幼儿来说,皮肤娇嫩,若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尿液、粪便等刺激及压力作用,也易出现压疮。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身体重量对局部组织的压力更易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增加压疮发生风险。
2.摩擦力:摩擦力是指两层组织相互摩擦,产生相对的移位所发生的表面阻力。如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床单和轮椅坐垫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使皮肤角质层受损,从而易受剪切力和压力的损害导致压疮。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若衣物与皮肤摩擦过度,也可能增加局部皮肤受损风险,尤其是皮肤娇嫩的婴幼儿。
3.剪切力: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皮下组织被牵拉,导致血管扭曲,血流障碍,进而引发压疮。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身体协调性下降,在体位变换时更容易出现剪切力相关的压疮问题。婴幼儿由于身体活动相对不灵活,若长期处于不当体位,也可能因剪切力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而增加压疮发生可能。
二、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1.汗液刺激:皮肤经常受汗液、尿液、粪便等物质的刺激变得潮湿,酸碱度改变,致使表皮角质层的保护能力下降,皮肤组织破溃,容易引发压疮。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出汗较多,若未能及时清洁皮肤,汗液刺激皮肤易导致压疮。老年人皮肤汗腺萎缩,汗液分泌减少,但皮肤较薄,若局部长期受汗液浸润,也会增加压疮发生几率。
2.尿液、粪便刺激:失禁患者的尿液、粪便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会刺激皮肤,使皮肤酸碱度改变,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从而易引发压疮。对于婴幼儿,若出现腹泻或长时间尿布未更换,粪便刺激皮肤可导致尿布疹,严重时发展为压疮。老年人若存在大小便失禁情况,皮肤更易受刺激而发生压疮。
三、营养状况
1.营养不良:当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如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时,一旦受压,骨隆突处皮肤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压疮的发生。比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摄入不足的患者,营养状况差,压疮发生风险较高。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营养摄入不均衡,会影响皮肤和组织的正常发育,增加压疮易感性。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
2.肥胖:肥胖患者体重较大,身体对局部组织的压力增加,且皮肤褶皱处易潮湿,增加了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从而更容易发生压疮。肥胖的婴幼儿相对较少,但肥胖的老年人发生压疮的风险会因体重因素而显著升高。
四、年龄因素
1.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抵抗力下降。而且老年人感觉功能减退,对压力、疼痛等刺激的感知不敏感,不能及时调整体位,导致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良,容易发生压疮。
2.婴幼儿:婴幼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肤易受损。而且婴幼儿活动能力有限,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局部皮肤受压后血液循环易受影响,加之新陈代谢旺盛,皮肤易出汗,若护理不当,更容易发生压疮。
五、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局部压力造成的血液循环障碍更易导致组织缺氧,从而促进压疮的发生。例如发热患者,若长期卧床,身体受压部位血液循环本就不佳,再加上体温升高导致的组织代谢需求增加,会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增加压疮发生风险。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易因体温升高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压疮发生可能。
六、医疗器械使用不当
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等医疗器械时,衬垫放置不当、松紧不适,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引发压疮。比如石膏固定过紧,会压迫局部皮肤,影响血液循环,造成压疮。婴幼儿在使用医疗器械时,由于皮肤娇嫩,更需要密切关注衬垫情况和器械松紧度,防止因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引发压疮。老年人皮肤弹性差,使用医疗器械时也需特别注意,避免因器械压迫导致压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