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粘连是胎盘植入的一种,与子宫内膜损伤或病变有关,病因包括多次人工流产、剖宫产史、子宫内膜炎、子宫畸形等,临床表现有分娩时胎盘娩出不全、阴道出血增多,产后子宫检查异常,可通过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徒手剥离胎盘、子宫切除术,可通过减少不必要人工流产、谨慎剖宫产、积极治疗子宫内膜病变来预防。
一、病因
1.子宫内膜损伤
多次人工流产史:女性多次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会对子宫内膜造成反复损伤。例如,有过3次及以上人工流产经历的女性,发生胎盘粘连的风险明显升高。因为人工流产过程中,手术器械会刮蹭子宫内膜,导致内膜基底层破坏,当再次妊娠时,胎盘绒毛就容易附着并侵入受损的内膜区域,引发胎盘粘连。
剖宫产史:剖宫产手术会在子宫肌层形成切口,使得子宫内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随着剖宫产次数的增加,胎盘粘连的发生率也会相应提高。有过1次剖宫产史的女性,胎盘粘连发生率约为1%-2%,而有过3次及以上剖宫产史的女性,胎盘粘连发生率可高达10%左右。这是因为剖宫产手术改变了子宫的解剖结构和内膜环境,为胎盘绒毛的异常附着提供了条件。
2.其他子宫内膜病变
子宫内膜炎: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女性,子宫内膜存在炎症反应,会影响内膜的正常修复和再生。例如,慢性子宫内膜炎长期存在,会使内膜组织变得脆弱,不利于胎盘正常附着,从而增加胎盘粘连的发生几率。
子宫畸形:如子宫纵隔等子宫畸形情况,会导致子宫内膜分布不均或内膜发育异常,使得胎盘在着床时容易出现位置异常和附着异常,进而引发胎盘粘连。
二、临床表现
1.分娩过程中的表现
胎盘娩出不全:在胎儿娩出后,胎盘部分或全部未能自行娩出。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15-30分钟内胎盘应娩出,而胎盘粘连时,胎盘剥离不完全,可能只有部分胎盘剥离,剩余部分仍黏附在子宫壁上。
阴道出血增多:由于胎盘粘连导致子宫收缩不良,血管开放,会出现阴道大量出血的情况。出血量可能较正常胎盘娩出时明显增多,严重时可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例如,胎儿娩出后半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就应高度怀疑胎盘粘连的可能。
2.产后检查发现
子宫检查: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子宫收缩欠佳,子宫轮廓不清。B超检查是诊断胎盘粘连的重要手段,B超下可见胎盘与子宫肌层之间界限不清,胎盘附着处肌层变薄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孕妇的妊娠史,包括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是否有子宫内膜炎等病史。例如,询问孕妇“是否有过3次以上人工流产经历?”“是否有剖宫产史?”“是否曾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炎?”等问题,以初步判断发生胎盘粘连的风险。
2.临床表现观察
关注分娩过程中胎盘娩出情况及阴道出血情况。如果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不完整,或伴有较多阴道出血,就要考虑胎盘粘连的可能。
3.辅助检查
B超检查:经阴道B超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清晰显示胎盘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典型表现为胎盘附着处肌层变薄,胎盘与肌层之间边界不清,有时可见胎盘绒毛侵入肌层的回声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病例,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胎盘与子宫肌层的粘连程度和范围,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多用于B超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复杂情况。
四、治疗措施
1.徒手剥离胎盘
在消毒条件下,医生徒手进入宫腔,尝试剥离粘连的胎盘。但操作需谨慎,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子宫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例如,对于部分粘连的胎盘,可小心地将粘连部分逐步剥离,但要注意保护子宫肌层。
2.子宫切除术
如果胎盘粘连导致子宫严重出血且无法控制,或子宫损伤严重,为挽救产妇生命,可能需要行子宫切除术。例如,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后出血仍无法停止,或出现子宫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会考虑子宫切除。
五、预防措施
1.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流产:女性应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避免意外妊娠和不必要的人工流产。例如,选择适合自己的长期避孕方法,如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等,以减少因人工流产导致的子宫内膜损伤风险。
2.谨慎剖宫产:孕妇应慎重考虑剖宫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如果必须进行剖宫产,要注意手术操作规范,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同时,对于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要加强产前检查,密切监测胎盘位置等情况。
3.积极治疗子宫内膜病变:对于患有子宫内膜炎等子宫内膜病变的女性,应积极进行治疗,待病情控制后再考虑妊娠,以降低胎盘粘连的发生风险。例如,子宫内膜炎患者应按照规范的治疗方案进行抗感染治疗,确保炎症完全消退后再计划怀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