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胎盘早剥,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定期产检能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如关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慢性高血压要规范治疗管理;避免腹部外伤,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安全;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保证均衡饮食并控制体重增长;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戒烟戒酒和避免长时间仰卧;高危人群如多胎妊娠孕妇和有胎盘早剥既往史孕妇要特殊防护。
一、定期产检
1.孕期产检的重要性:孕期定期进行产检能够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导致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例如通过产检可以了解孕妇的血压情况,若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这是胎盘早剥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并干预能降低胎盘早剥发生风险。一般从怀孕早期开始就要进行规律产检,整个孕期产检次数会根据孕周等情况有所不同,通常在孕中期开始每4周左右产检一次,孕晚期则每2周产检一次等。
2.产检项目关注要点:产检时会检查孕妇的血压、尿常规、超声等项目。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胎盘的位置、形态等情况,及时发现胎盘异常情况。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要密切关注产检中的各项指标变化。
二、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控制:如果孕妇本身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管理。例如通过饮食调整,减少盐分摄入,建议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同时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适当运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必要时需要遵医嘱服用合适的药物来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几率。
2.慢性高血压的管理: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在孕期要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外,可能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确保血压处于合适范围,减少对胎盘血供等方面的不良影响,降低胎盘早剥风险。
三、避免腹部外伤
1.日常生活注意: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情况。比如在行走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避免到人群拥挤、路况复杂等容易发生碰撞的地方;做家务时要小心,避免腹部被尖锐物品或重物碰到;乘坐交通工具时要系好安全带等。特别是在孕晚期,腹部受到外伤更容易引发胎盘早剥,因为此时子宫增大明显,腹部相对脆弱。
2.运动安全:孕妇可以进行适当运动,但要选择安全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导致腹部受伤的运动项目。例如瑜伽等相对温和的运动在医生建议下可以进行,但要避免一些高难度、容易失去平衡导致腹部受伤的瑜伽动作。
四、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
1.均衡饮食:孕妇要保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优质蛋白质食物等。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全谷类食物提供膳食纤维等;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对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孕妇自身的健康都很重要。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防止体重增长过快等情况。
2.体重管理:孕期要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建议在11.5-16千克左右;孕前体重超重的孕妇,体重增长应控制在7-11.5千克左右;孕前体重不足的孕妇,体重增长可在12.5-18千克左右。体重增长过快可能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进而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几率。
五、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1.戒烟戒酒:孕妇要严格戒烟戒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酒精也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还可能对胎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所以孕妇不仅自己要杜绝吸烟喝酒,还要避免接触二手烟等。
2.避免长时间仰卧:孕晚期要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因为长时间仰卧可能会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孕妇可以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供应。
六、重视高危人群的特殊防护
1.多胎妊娠孕妇:多胎妊娠属于胎盘早剥的高危情况之一。多胎妊娠孕妇要更加密切产检,除了常规产检项目外,要更频繁地监测胎儿情况以及胎盘情况等。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多胎妊娠孕妇身体负担更重,过度劳累容易引发一些并发症。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必要时提前做好分娩准备等。
2.有胎盘早剥既往史孕妇:曾经有过胎盘早剥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会增加。这类孕妇在孕前就要咨询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孕期要比一般孕妇更严格地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要立即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胎盘早剥的先兆表现,需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