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低血压标准为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老年人标准相同且更易出现,低血压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常见于体质瘦弱女性,病理性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为体位性低血压,需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测,生理性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应对,病理性要针对原发疾病处理,体位性低血压可穿弹力袜等应对。
一、成年人低血压的标准
成年人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60mmHg时,可定义为低血压。但需注意,部分健康人群基础血压就偏低,若没有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也不一定是病理状态。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血压可能长期处于90/60mmHg左右,但身体并无异常表现。
二、老年人低血压的特点及标准
老年人低血压的标准与成年人基本一致,即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减弱等原因,更容易出现低血压。比如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低血压情况,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跌倒等。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对血压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所以在关注血压数值的同时,更要重视伴随的不适症状。
三、低血压的分类及相关表现
(一)生理性低血压
1.特点:常见于健康人群,尤其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女性。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多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身材娇小、平时缺乏运动的年轻女性,血压可能处于正常低限,但身体各项机能正常。
2.影响因素:生活方式对其有一定影响,如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加重生理性低血压的倾向。建议这类人群通过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盐分的摄入)、适度运动来改善体质,提升血压至相对稳定且无不适的水平。
(二)病理性低血压
1.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严重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大出血、严重感染、过敏等疾病都可能导致低血压。以心肌梗死为例,心肌梗死会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压下降。患者除了血压降低外,还会伴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对于这类由疾病引起的病理性低血压,关键是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血压可能会有所回升。
2.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头晕、眼黑、心慌等症状。老年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注意缓慢改变体位,比如从卧位起身时先坐一会儿,再缓慢站立;从坐位站起时也应放慢速度,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四、低血压的检测与监测
(一)血压测量方法
1.诊室血压测量:这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使用标准的水银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测量时患者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采取坐位,上臂裸露并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对于老年人或怀疑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还需要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
2.动态血压监测:对于一些血压波动较大或怀疑有低血压情况但诊室测量不明确的患者,可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它能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变化,更全面地了解血压的波动规律。
(二)监测频率
1.健康人群可以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化情况。
2.对于有低血压相关症状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增加监测频率,比如每周测量几次血压,或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五、低血压的应对与处理
(一)生理性低血压的应对
1.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长建议7-8小时左右;合理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改善血压状况。
2.避免诱发因素:避免长时间站立、突然改变体位等,防止因体位变化过快引起低血压发作。
(二)病理性低血压的处理
1.针对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病理性低血压,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对于大出血患者,需要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在治疗原发疾病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除了缓慢改变体位外,还可以穿着弹力袜,弹力袜可以通过压迫下肢静脉,促进血液回流,有助于升高血压。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站立、过热的环境等诱发因素。
总之,了解低血压的相关标准、分类、监测以及应对措施等对于维护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不同人群的低血压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