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会引发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咳嗽咳痰、晕厥等多种症状,不同症状有其相应发生机制,且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存在差异,如呼吸困难早期活动后出现,儿童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喂养困难,老年易被原发病掩盖;乏力因全身灌注不足致活动耐力下降,年轻患者更易察觉,老年易被忽视;水肿从下肢开始呈凹陷性,儿童先现眼睑等疏松部位水肿,老年需结合肾功能等判断;心悸因心律失常,儿童表现为烦躁哭闹,老年病情变化快;咳嗽咳痰因肺淤血,儿童易致呼吸困难加重,老年咳痰能力差易致痰液潴留;晕厥因严重心律失常致脑供血不足,儿童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老年易加重脑部缺血缺氧。
一、呼吸困难
发生机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例如,一些患者在日常步行、上楼等轻度活动后就会感到气促,需要停下来休息才能缓解;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端坐呼吸,即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必须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才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喂养困难,因为儿童在进食时需要消耗一定体力,呼吸困难会导致喂养时容易疲劳,进而出现拒食、进食量减少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会更加复杂,且更容易被原发病掩盖,需要仔细鉴别。
二、乏力
发生机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出现乏力症状。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进行轻微的活动也会感到疲惫不堪。比如,原本可以正常做家务的患者,患病后可能连简单的扫地、洗碗都无法完成,很快就会感到劳累。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年轻患者可能平时活动量较大,所以乏力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且可能会因为乏力影响工作和社交活动;老年患者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乏力可能更容易被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容易被忽视,需要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变化,如上下楼梯的速度、行走的距离等是否较前明显下降。
三、水肿
发生机制: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在组织间隙潴留引起水肿。水肿通常从下肢开始,尤其是踝关节部位,表现为凹陷性水肿,即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后,局部会出现凹陷,且短期内不能恢复。随着病情进展,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累及小腿、大腿甚至全身。例如,患者晨起时可能发现踝关节有轻度水肿,傍晚时水肿可能会加重。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水肿可能首先表现为眼睑、面部等疏松组织部位的水肿,因为儿童的皮肤组织相对较薄,液体更容易在这些部位潴留;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同时存在肾功能减退等情况,水肿的表现可能会与单纯的心源性水肿有所不同,需要结合肾功能等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而且老年患者皮肤弹性较差,水肿的凹陷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四、心悸
发生机制:心脏收缩节律异常或心输出量变化可引起心悸,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从而导致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不适。例如,部分患者可感觉到心脏跳动不规律,有时会有心脏停跳感后又出现强烈的心跳。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由于无法准确描述心悸的感受,可能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等异常行为;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神经系统的退变等情况,对心悸的敏感度可能与年轻人不同,而且老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要密切监测心率、心律等变化。
五、咳嗽、咳痰
发生机制:肺循环淤血时,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可引起咳嗽、咳痰。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痰液可变为黄色脓性痰。例如,患者在平卧时咳嗽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平卧后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进一步加重,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咳嗽咳痰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的情况,因为儿童的呼吸道相对较窄,痰液容易堵塞气道;老年患者由于咳嗽反射相对减弱,咳痰能力较差,所以更容易出现痰液潴留,导致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需要注意及时帮助老年患者排痰。
六、晕厥
发生机制: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晕厥。患者会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但可能会伴有跌倒受伤等情况。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发生晕厥时需要特别警惕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因为儿童晕厥的原因与成人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发生晕厥时,由于本身可能存在脑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晕厥后可能会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增加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所以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