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恶变形成的肿瘤,病因与遗传、内分泌、既往治疗等有关,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包块、腹痛、压迫症状等表现,通过超声、CT、MRI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化疗、放疗,预后差,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恶性子宫肌瘤的定义
恶性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发生恶变所形成的肿瘤,也被称为子宫肉瘤,其来源于子宫肌层或肌层内结缔组织及子宫内膜间质,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二、发病原因
目前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患恶性子宫肌瘤的风险,例如Li-Fraumeni综合征等,这类人群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使得细胞发生恶变的概率升高。
内分泌因素:长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是诱因之一。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平滑肌细胞,可能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例如,一些长期不排卵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没有周期性的孕激素拮抗,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患子宫肉瘤的风险可能增加。
既往治疗因素:少数情况下,既往接受过盆腔放疗的女性,在放疗若干年后可能发生子宫肉瘤,放疗可能导致子宫组织细胞的DNA损伤,进而引发恶变。
三、临床表现
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者非经期的阴道不规则出血。这是因为恶性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的修复,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有的患者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从28-30天缩短至10余天,经量明显增多,甚至出现大量阴道出血导致贫血。
腹部包块: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自己可在下腹部摸到肿块,尤其是清晨膀胱充盈时,肿块更易被触及。当肿瘤较大时,还可能伴有下腹部坠胀感。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如果肿瘤发生坏死、感染或压迫周围组织,疼痛可能会加剧。例如,肿瘤侵犯周围神经或组织时,可引起较为剧烈的腹痛。
压迫症状:当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排便不尽感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肌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内部回声等情况。恶性子宫肌瘤在超声下可能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不均匀的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等。
CT及MRI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有无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等情况。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对于子宫肉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恶性子宫肌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者经阴道、经宫颈的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手术是恶性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早期患者,通常会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还需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
辅助治疗
化疗:术后常需要辅助化疗,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等。化疗方案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放疗: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干净或者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放疗,利用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但放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肠炎、膀胱炎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
六、预后情况
恶性子宫肌瘤的预后相对较差,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肿瘤分期越晚,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预后越不理想。例如,Ⅰ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而Ⅳ期患者预后则很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如果出现月经异常、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恶性子宫肌瘤。在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复发情况,因为育龄期女性有生育需求的可能,同时治疗后的妊娠也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因为子宫肉瘤治疗后妊娠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如子宫破裂等。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时,也要警惕恶性子宫肌瘤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内分泌状态以及身体对治疗的耐受情况,治疗后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恶性子宫肌瘤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在治疗时要综合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治疗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同时要密切关注肿瘤复发情况,因为老年女性复发后再次治疗的难度可能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