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儿一般情况、病史、相关检查,进行呼吸道、皮肤、胃肠道准备)、手术过程(全身麻醉、选择手术入路、心室显露与缺损修补)、术后护理(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循环系统护理、切口与引流管护理)及术后康复随访(术后康复的活动休息、营养支持,定期复查随访),需遵循规范考虑儿童特点以保手术效果和预后。
一、术前准备
1.患儿评估
一般情况:需详细了解患儿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状况等。对于低龄儿童,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态,因为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手术恢复。例如,体重过低可能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先通过合理喂养等方式改善营养。
病史:询问患儿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呼吸道感染史等。若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提示存在肺循环血流量增加的情况,需要在术前积极控制感染,减少肺部炎症对手术的影响。
相关检查:完善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超声心动图是明确室间隔缺损(VSD)大小、部位等的关键检查,通过超声可以精确测量缺损的直径、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术前准备措施
呼吸道准备:对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并指导患儿进行呼吸训练,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皮肤准备:按常规进行手术区域皮肤准备,范围要包括胸部及相关侧胸部,确保手术区域皮肤清洁,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禁水,根据患儿年龄给予适当的时间安排,一般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4小时禁饮清亮液体,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一般采用全身麻醉。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及剂量。对于低龄儿童,要特别注意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控制,确保麻醉过程平稳,减少对患儿神经系统等的潜在影响。
2.手术入路选择
胸骨正中切口:这是最常用的入路方式。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可以充分暴露心脏,便于操作。在切开胸骨后,撑开胸骨,显露心脏。
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室间隔缺损,如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等。该入路创伤相对较小,但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3.心室显露与缺损修补
显露心脏后,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建立后,心脏停跳,然后在心脏表面找到室间隔缺损的部位。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如涤纶补片等。用无创缝线将补片缝合固定在缺损部位,关闭室间隔缺损。在操作过程中,要精确对合补片与缺损边缘,确保缝合牢固,防止残留漏血。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监护:术后将患儿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低龄儿童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体位:术后早期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情况调整体位。
2.呼吸道护理
呼吸支持:给予吸氧,根据患儿血氧饱和度等调整吸氧浓度。鼓励并协助患儿咳嗽、咳痰,可定时为患儿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嗽无力的低龄儿童,可采用吸痰等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肺部并发症预防: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如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3.循环系统护理
血流动力学监测: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等指标,了解患儿循环功能状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等的使用(药物仅提及名称,不涉及具体剂量等使用指导)。
心律失常观察:低龄儿童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术后较易出现心律失常,需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定期更换切口敷料,若发现切口异常,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胸腔引流管等,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根据引流情况,遵医嘱及时拔除引流管。
四、术后康复及随访
1.术后康复
活动与休息: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早期应限制活动,随着恢复可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低龄儿童需要家长协助控制活动量,保证充足休息。
营养支持: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低龄儿童,要保证营养摄入充足,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
2.随访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进行复查,观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恢复情况,如有无残余漏、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根据复查结果指导后续康复及治疗。
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手术过程,从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到术后护理及康复随访都需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儿的良好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