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症状体征,由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不符且源自宫腔的异常出血,病因包括内分泌失调(育龄期排卵障碍、绝经过渡期卵巢功能衰退)、子宫结构性病变(肌瘤、息肉、癌)、子宫肌层病变(腺肌病)、医源性因素(节育器、激素类药物),临床表现有周期和经期出血量异常,诊断靠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超声、血常规等),治疗分一般、药物、手术,特殊人群青春期、育龄期、绝经过渡期各有注意事项。
常见病因
内分泌失调:
育龄期:可能与排卵障碍相关,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导致排卵异常,进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相关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较高。
绝经过渡期:此阶段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发育不全,雌激素分泌波动,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有效支持或受到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易发生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结构性病变:
子宫肌瘤: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较常见的原因,黏膜下子宫肌瘤可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据统计约20%-50%的子宫肌瘤患者会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所致,息肉会影响子宫收缩,干扰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从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约为25%-35%。
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肿瘤组织质脆,容易出血,患者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等异常子宫出血情况。
子宫肌层病变:
子宫腺肌病:由于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子宫增大、子宫肌层收缩不良等,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子宫出血表现,约15%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有异常子宫出血。
医源性因素:
宫内节育器:部分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会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可能与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引起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子宫收缩异常有关,一般在放置后3-6个月内较为常见。
激素类药物:不规范使用激素类药物,如长期服用避孕药、雌激素或孕激素等,可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异常: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短于21天)、月经周期延长(长于35天)或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
经期出血量异常:经量过多(一次月经量超过80ml)、经量过少(一次月经量少于5ml)或不规则出血等。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长度、经量情况等,了解有无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史、既往妇科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了解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情况,排除局部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了解子宫内膜厚度、有无肌瘤、息肉等病变,是异常子宫出血常用的筛查方法。
血常规:了解患者有无贫血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凝血功能检查:排查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有无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病变,并可在直视下进行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有贫血的患者,补充铁剂等纠正贫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
激素类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雌激素、孕激素、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调整月经周期,如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使用雌激素止血后逐渐过渡到孕激素撤退出血,建立规律月经周期。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止血作用。
手术治疗:
对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可根据情况选择肌瘤剔除术、息肉摘除术等。
对于无生育要求、药物治疗无效的绝经过渡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异常子宫出血多与排卵障碍有关。在治疗上应优先采用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以建立规律月经为目标,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青春期女性可能因月经异常产生焦虑等情绪,需进行心理疏导。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异常子宫出血需综合考虑生育需求等因素。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时应尽量保留生育功能,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子宫肌瘤患者可根据肌瘤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绝经过渡期女性:绝经过渡期女性异常子宫出血需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对于该阶段患者,在治疗前应常规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排除恶性病变,治疗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更年期症状,如潮热、盗汗等,可适当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