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弱女性与遗传体质瘦有关无明显不适)和体位性低血压(人体体位改变时因自主神经调节血压功能一时不适应致血压突然下降常见于老年人等);病理性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致心输出量减少)、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致血压偏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慢性营养不良致低血压)、其他疾病(如严重感染、脱水致血压下降);还有药物性低血压(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可致低血压需密切监测);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易出现体位性和病理性低血压、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致低血压、女性在特殊时期(月经期、妊娠期)易出现低血压相关情况。
一、生理性低血压
(一)体质性低血压
多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年轻女性因身体发育等因素,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其血压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明显不适症状,可能与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有关,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二)体位性低血压
当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可出现血压突然下降的情况。这是因为人体体位改变时,血液重力作用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血压的功能一时不能适应,使得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引起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因血管顺应性下降、长期卧床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后。
二、病理性低血压
(一)心血管疾病
1.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血压明显降低,患者常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
2.严重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舒张功能,使心脏射血减少,导致低血压。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血压的影响程度不同,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患者还常伴有乏力、畏寒、黏液性水肿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升高。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等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和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导致血压降低。患者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乏力、低血糖等症状,血皮质醇水平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
(三)慢性消耗性疾病
1.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消耗大量机体能量,身体极度虚弱,同时肿瘤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循环功能,容易出现低血压。例如肺癌晚期、胃癌晚期等患者,常伴有消瘦、贫血、恶病质等表现,血压可低于正常范围。
2.慢性营养不良:长期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血容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引起低血压。常见于长期节食减肥、胃肠道疾病导致吸收障碍的人群,患者可能伴有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
(四)其他疾病
1.严重感染:如脓毒症,病原体及其毒素可引起血管扩张、心肌抑制等,导致血压下降。患者常伴有高热、寒战、意识障碍等严重感染表现,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
2.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大汗等导致机体失水过多,血容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夏季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或急性胃肠炎引起频繁呕吐和腹泻时,都可能出现脱水导致的低血压。
三、药物性低血压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低血压,常见的药物有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等)、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等。不同药物引起低血压的机制不同,例如降压药是直接作用于血管或心脏,降低血压;镇静催眠药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心血管调节功能。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更易发生药物性低血压。
四、特殊人群低血压特点及影响
(一)老年人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相关情况。例如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的概率较高,且在使用药物时更易因药物相互作用或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变化而发生低血压,需要更加谨慎地监测血压和调整治疗方案。
(二)儿童
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心输出量,从而出现低血压。对于儿童低血压,需要及时进行心脏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血压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
(三)女性
除体质性低血压较多见外,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出现低血压相关情况。月经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部分女性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相关症状;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需要注意监测和适当调整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