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30-50岁女性常见的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激素水平、遗传有关,表现为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药物、手术;子宫癌主要指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遗传有关,表现为阴道流血等,通过分段诊刮等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
一、疾病定义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多见于30-50岁妇女。
子宫癌:主要指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二、发病原因
子宫肌瘤
激素水平: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孕激素也有协同作用,妊娠期肌瘤生长较快,绝经后肌瘤停止生长、萎缩或消退,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变化相关,年轻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发生子宫肌瘤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子宫癌
雌激素过度刺激: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可使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进而导致癌变,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婚、少产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增加子宫癌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相关。
三、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
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黏膜下肌瘤症状出现较早且较严重,肌壁间肌瘤大的也可出现上述表现,不同年龄女性因月经周期等生理特点不同,受肌瘤影响月经改变表现有差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月经周期和经量变化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
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从腹部触及,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腹坠胀感。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悬吊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其表面易感染、坏死,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子宫癌
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有恶臭。
疼痛:晚期癌瘤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当癌瘤侵犯宫颈,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时,可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四、诊断方法
子宫肌瘤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显示子宫增大,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对不同年龄女性均可进行,操作简便、无创。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肌瘤内部有无变性、对判定子宫肌层浸润程度较准确,有助于肌瘤和子宫肉瘤等鉴别,尤其适用于有复杂情况需更精确评估的患者。
子宫癌
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不仅可以明确是否为癌,还可明确癌的生长部位,对不同年龄女性操作过程基本相似,但需注意操作规范以避免误诊漏诊。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有无癌灶存在,癌灶大小及部位,直视下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子宫癌的年轻女性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态、肌层侵犯程度及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辅助诊断和分期。
五、治疗原则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近绝经期女性,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对于不同年龄女性,近绝经期女性由于绝经后肌瘤有自行萎缩可能,随访观察是重要选项,但需密切关注症状变化。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复发,不同年龄女性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及长期安全性。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肌瘤情况等综合决定。
子宫癌
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早期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需谨慎评估。
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晚期或复发癌的治疗等,放疗对不同年龄女性的耐受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需充分考虑,如老年女性可能对放疗引起的全身反应更敏感等。
化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也可用于术前辅助化疗,常用化疗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化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