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力学因素(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理化因素刺激(皮肤潮湿、酸碱度影响)、全身营养缺乏(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年龄因素(儿童皮肤薄嫩活动少感知弱,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活动弱且易伴慢性疾病)以及疾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自主活动丧失、糖尿病患者神经血管病变、肥胖患者压力大褶皱多透气性差)。
一、力学因素
(一)垂直压力
局部组织长期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的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髋部等)持续受压,使得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压疮。在儿童中,如果长时间使用不合适的尿布或固定装置过紧,也可能导致局部垂直压力过大而诱发压疮,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血液循环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二)摩擦力
摩擦力是由于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比如,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或者坐轮椅时臀部与轮椅坐垫之间的摩擦力,都可能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对于婴幼儿来说,若更换尿布时擦拭动作过于粗暴,也会产生摩擦力损伤皮肤,增加压疮发生风险。
(三)剪切力
剪切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的,由压力和摩擦力相加而成,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于肌肉、骨骼发生移位,导致血管拉伸扭曲,影响血液循环,容易在骶尾部等部位形成压疮。儿童在被抱持或体位摆放不合适时,也可能出现剪切力相关的压疮风险,如不正确的抱姿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剪切力增加。
二、理化因素刺激
(一)皮肤潮湿
皮肤经常受汗液、尿液、各种渗出液等物质的刺激变得潮湿,会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易受损伤。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若不能及时清理,尿液和粪便长期刺激皮肤,会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易发生破损和感染,进而引发压疮。儿童出现腹泻或尿失禁时,若护理不及时,也容易因皮肤潮湿而诱发压疮,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皮肤清洁和护理。
(二)酸碱度影响
当皮肤处于酸性或碱性环境中时,会改变皮肤的正常pH值,破坏皮肤的酸性保护膜,使皮肤的抵抗力下降。例如,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洗皮肤,可能会改变皮肤的酸碱度,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儿童,应选择温和、酸碱度合适的洗护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三、全身营养缺乏
(一)营养不良
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机体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等情况,使得皮肤缺乏足够的衬垫保护,一旦受压,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压疮。长期挑食、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的儿童,身体营养状况较差,更容易出现压疮问题。而老年人若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也会因皮肤和皮下组织变薄、抵抗力降低,增加压疮发生风险。
(二)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缺乏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例如,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使皮肤的韧性和修复能力下降;维生素B族缺乏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的调节,进而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均衡的饮食对于保证各种维生素的摄入至关重要,以维持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年龄因素
(一)儿童特点
儿童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肤屏障功能较差,而且儿童活动能力相对较弱,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的情况较多,如婴儿长时间卧床或被包裹等,局部血液循环容易受到影响。同时,儿童的感觉不如成年人敏感,对压力等刺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忽视局部的受压情况,从而增加了压疮的发生风险。
(二)老年人特点
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血液循环功能减退,对外部压力的耐受能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往往减弱,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概率增加,且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和皮肤的营养供应,使得老年人成为压疮的高发人群。
五、疾病因素
(一)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如昏迷、瘫痪等患者,由于自主活动能力丧失,长期卧床,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且不能自行调整体位,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压疮。例如,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身体部位失去神经支配,无法自主活动,局部皮肤更容易因长期受压而出现压疮。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的抵抗力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减弱。一旦发生皮肤破损,就容易发展为压疮,且压疮不易愈合,还可能引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也需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三)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体重较大,身体承受的压力增加,而且肥胖者往往活动相对不便,皮肤褶皱处较多,局部透气性差,容易出汗潮湿,这些因素都使得肥胖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肥胖都可能成为压疮的诱发因素,需要更加关注肥胖人群的皮肤护理和体位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