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宫内窘迫是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病因涉及母体、胎儿、脐带胎盘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靠胎心监测、胎儿头皮血pH测定、超声检查,处理分急性和慢性情况,对孕妇、胎儿有不同影响,高龄孕妇风险较高,需针对性处理和监测。
一、病因
1.母体因素
血氧含量不足:孕妇患有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炎等,导致血氧含量降低,从而影响胎儿供氧。例如,孕妇患重度贫血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可使胎儿供氧不足。
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不足:孕妇存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全身小动脉痉挛,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或孕妇长时间仰卧位,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子宫胎盘血流也会减少,影响胎儿氧供。
2.胎儿因素
胎儿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胎儿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法洛四联症等,会影响其氧的运输和利用。
胎儿畸形:某些胎儿畸形可能导致其在宫内的氧代谢异常,引发宫内窘迫。
3.脐带、胎盘因素
脐带因素:脐带绕颈过紧、脐带扭转、脐带脱垂等,可导致脐带血流受阻,使胎儿血供中断或减少。例如,脐带绕颈过紧时,会压迫脐带,影响胎儿血液循环。
胎盘因素:胎盘早剥会使胎盘与子宫壁之间血液淤积,影响胎盘的气体交换;胎盘功能低下,如过期妊娠、胎盘老化等,其物质交换和氧运输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胎儿需求。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胎儿宫内窘迫
胎心异常:正常胎心率为110-160次/分钟,若胎心率低于110次/分钟或高于160次/分钟,且持续存在,可能是胎儿宫内窘迫的表现。进一步可出现胎心监护异常,如出现频繁的晚期减速、变异减速等。
胎动异常:初期胎儿胎动频繁,随后逐渐减弱及次数减少,最终胎动消失。例如,在急性缺氧早期,胎儿会躁动不安,胎动次数增多,之后胎动逐渐减弱。
羊水胎粪污染:羊水可因胎儿缺氧而被胎粪污染,根据污染程度分为Ⅲ度,Ⅰ度为浅绿色,Ⅱ度为黄绿色并混浊,Ⅲ度为棕黄色、稠厚。
2.慢性胎儿宫内窘迫
胎动减少:孕妇自我监护时可发现胎动较以前明显减少,正常胎动每小时约3-5次,若低于此范围需警惕。
胎儿生长受限: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低于同孕周正常范围,胎儿体重也可能低于同孕周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
胎心监护异常:表现为无应激试验(NST)无反应型,即胎动时胎心率加速不明显,基线变异减少等。
三、诊断
1.胎心监测
连续监测胎心率及胎心率与胎动、宫缩的关系。如胎心监护出现晚期减速、变异减速等异常图形,提示胎儿可能存在宫内窘迫。
2.胎儿头皮血pH测定
胎儿头皮血pH值低于7.20时,提示胎儿有酸中毒存在,可辅助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正常胎儿头皮血pH值为7.25-7.35。
3.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观察胎儿的生物物理评分,包括胎儿呼吸运动、胎动、肌张力、羊水量及无应激试验等项目,生物物理评分低于4分提示胎儿存在宫内窘迫可能。同时,超声还可观察脐带、胎盘情况,如脐带血流情况、胎盘厚度、胎盘分级等。
四、处理
1.急性胎儿宫内窘迫
一般处理:孕妇取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血流灌注。给予孕妇吸氧,一般采取面罩吸氧,流速为10升/分钟,可提高孕妇血氧含量,改善胎儿氧供。
病因治疗:如因孕妇低血压导致子宫胎盘血流减少,应迅速纠正孕妇低血压状态;若为脐带脱垂,应立即采取措施恢复脐带血供,如尽快行剖宫产术等。
尽快终止妊娠:对于宫口未开全,估计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的孕妇,应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若宫口已开全,胎先露部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3厘米以上,应尽快经阴道助产分娩。
2.慢性胎儿宫内窘迫
一般处理:孕妇应采取左侧卧位休息,定时吸氧,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加强胎儿监护,密切观察胎儿胎动、胎心监护等情况。
期待疗法:适用于孕周较小、胎儿肺不成熟的孕妇,通过延长孕周,促进胎儿肺成熟。同时,积极治疗孕妇的基础疾病,如控制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的血压等。
终止妊娠:若孕周已达36周以上,胎儿成熟度已好,应考虑终止妊娠,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选择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术。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孕妇方面
孕期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心肺疾病、妊娠高血压疾病等)需更加密切监测自身及胎儿情况,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产检和治疗,控制基础疾病进展,减少对胎儿宫内环境的影响。例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要严格控制血压,定期监测尿蛋白等指标。
2.胎儿方面
对于胎儿已出现宫内窘迫表现的情况,需根据具体孕周和胎儿情况及时处理。在胎儿监护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孕周胎儿的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如不同孕周的胎心率正常范围、胎动次数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早产儿发生宫内窘迫时,由于其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预后相对更差,需更加谨慎处理,尽量减少因宫内窘迫对早产儿后续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3.特殊情况
高龄孕妇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高龄孕妇自身身体机能下降,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畸形等情况的概率增加,同时孕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也较高。所以高龄孕妇孕期要加强产前检查频率,密切关注胎儿宫内情况,一旦出现疑似宫内窘迫的表现,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