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分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有不同传播、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等;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致,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等。
一、病因方面
疱疹: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如单纯疱疹病毒可导致口唇疱疹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不同类型疱疹病毒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如亲吻等)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以及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疱疹病毒,儿童因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更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成年人也可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出现口唇疱疹等情况。
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卫生状况差、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易诱发毛囊炎。各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发生毛囊炎,例如婴幼儿皮肤娇嫩,若不注意护理,尿布区域等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毛囊炎;成年人若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多汗且不注意清洁,也容易出现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疱疹:
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鼻孔周围等,初起时局部皮肤有灼热、刺痛感,随后出现群集性小水疱,水疱可破溃、糜烂、结痂。病程一般1-2周,易复发。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可能因瘙痒等不适搔抓更明显,且复发性单纯疱疹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出现。
水痘:多见于儿童,起病较急,先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四肢。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疱疹呈椭圆形,疱壁薄,周围有红晕,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1-2天结痂。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发疹前常有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先有灼热感或神经痛,然后出现红斑,很快出现簇集性水疱,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病程2-3周,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病程可能更长,且神经痛可持续较久。
毛囊炎:
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皮、颈部、胸背部等有毛发的部位。局部有瘙痒或疼痛。浅部毛囊炎一般症状相对较轻,深部毛囊炎可能炎症更明显,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婴幼儿毛囊炎可能发生在尿布包裹区域,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丘疹等;成年人若发生在头皮,严重时可能影响毛发的生长。
三、诊断方面
疱疹:
单纯疱疹:根据典型的好发部位(皮肤黏膜交界处)及群集性小水疱等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检测疱疹病毒抗体)等可明确诊断。病毒分离是将水疱液等标本接种于适宜的细胞培养中,观察细胞病变来确定是否有疱疹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来辅助诊断,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水痘:根据流行病学史(接触过水痘患者)及典型的皮疹表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向心性分布)一般可临床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疱疹刮片检查,查找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
带状疱疹:根据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沿神经走行的特征性皮疹及神经痛等表现可临床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进行病毒学检查等辅助诊断。
毛囊炎: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毛囊性丘疹、脓疱等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涂片及培养检查,若在脓疱内容物中发现致病菌或培养出病原菌可明确诊断。例如取脓疱液进行革兰染色,可观察到革兰阳性球菌,结合培养结果可确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
四、治疗方面
疱疹:
单纯疱疹: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局部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收敛、止痒。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等特殊人群,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带状疱疹: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等,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等。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等。对于老年人等,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毛囊炎:
轻症毛囊炎可局部治疗,如使用碘伏消毒,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对于重症或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等。婴幼儿患者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且注意药物的使用部位和剂量等,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五、预防方面
疱疹:
对于单纯疱疹,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避免口唇部位的直接接触。增强免疫力,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复发。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是对未患过水痘的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预防水痘的发生。对于带状疱疹,避免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尤其是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
毛囊炎: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多汗的人群要及时清洁皮肤。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细菌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预防毛囊炎的发生。婴幼儿要注意尿布区域的清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