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瘙痒是妇科常见症状,指外阴区域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感,病因复杂,分为感染性(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性传播感染)、非感染性(如接触性皮炎、外阴硬化性苔藓、阴虱病)及全身性疾病相关(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胆疾病)三类,临床表现因病因而异,诊断需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治疗针对病因,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妊娠期女性、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人群)需注意治疗事项,预防与日常护理包括个人卫生、穿着选择、性行为安全、饮食管理及心理支持。
一、女性外阴瘙痒的疾病定义与常见病因
女性外阴瘙痒是妇科门诊常见症状,指外阴区域(包括阴蒂、小阴唇、大阴唇及会阴部)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感,可能伴随灼热、疼痛或皮肤异常改变。其病因复杂,主要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及全身性疾病相关三类:
1.感染性病因
1.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由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占外阴瘙痒病例的30%~50%。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控制不佳或妊娠期激素变化可增加感染风险,典型表现为豆腐渣样白带及外阴奇痒。
1.2.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导致,通过性接触传播,症状包括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外阴瘙痒及灼痛,性伴侣需同步治疗。
1.3.细菌性阴道病:阴道菌群失衡(乳酸杆菌减少,厌氧菌过度增殖)引发,表现为灰白色分泌物、鱼腥味及轻度瘙痒,妊娠期可能增加早产风险。
1.4.性传播感染(STI):如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可能伴随外阴溃疡、水疱或赘生物,需通过HPV检测或病毒培养确诊。
2.非感染性病因
2.1.接触性皮炎:对卫生巾、避孕套、洗涤剂或护肤品中的化学成分过敏,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水疱及剧烈瘙痒,脱离过敏原后症状可缓解。
2.2.外阴硬化性苔藓: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绝经后女性,表现为皮肤变白、增厚、皲裂及瘙痒,可能增加外阴癌风险,需通过皮肤活检确诊。
2.3.阴虱病:由阴虱寄生引起,通过性接触或共用衣物传播,表现为阴毛根部白色虫卵及剧烈瘙痒,夜间加重。
3.全身性疾病相关病因
3.1.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导致阴道pH值改变,易诱发感染性阴道炎,同时微血管病变可能引起神经性瘙痒。
3.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皮肤干燥、代谢减缓,引发全身性瘙痒,包括外阴区域。
3.3.肝胆疾病:胆汁淤积(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导致皮肤瘙痒,需通过肝功能检测排除。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外阴瘙痒的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1.感染性阴道炎:通常伴随分泌物性状改变(如豆腐渣样、泡沫状或灰白色),可能伴有异味,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水肿。
2.非感染性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斑、水疱,外阴硬化性苔藓表现为皮肤变白、增厚,阴虱病可见阴毛根部虫卵。
3.全身性疾病相关瘙痒:多为弥漫性,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多饮、多尿、乏力等)。
诊断需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测:
1.分泌物常规检查:通过pH值测定、胺试验及显微镜检查判断阴道炎类型。
2.真菌培养:对反复发作的VVC进行药敏试验,指导精准治疗。
3.皮肤活检:对疑似外阴硬化性苔藓或恶性肿瘤的病例进行确诊。
4.血糖、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检测:排除全身性疾病相关病因。
三、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治疗需针对病因,优先非药物干预,强调个体化方案:
1.感染性阴道炎
1.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咪康唑栓),严重或反复发作者需口服氟康唑。
1.2.滴虫性阴道炎: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性伴侣需同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1.3.细菌性阴道病:口服或局部使用甲硝唑、克林霉素,恢复阴道菌群平衡。
2.非感染性病因
2.1.接触性皮炎:立即停用可疑过敏原,局部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避免搔抓。
2.2.外阴硬化性苔藓:局部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或丙酸睾酮油膏,严重者需激光或手术治疗。
2.3.阴虱病:剃除阴毛,局部使用林旦乳膏或硫磺软膏,性伴侣需同步治疗。
3.全身性疾病相关治疗:控制血糖、补充甲状腺激素或治疗肝胆疾病,瘙痒症状多可缓解。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滴虫性阴道炎需及时治疗,避免上行感染导致胎膜早破;甲硝唑在妊娠早期慎用,需权衡利弊;外阴硬化性苔藓可能增加早产风险,需密切监测。
2.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黏膜萎缩,易发生感染性阴道炎,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可改善症状,但需排除乳腺癌病史。
3.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易诱发感染,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同时注意足部及外阴护理,避免皮肤破损。
4.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感染风险增加,需定期筛查阴道炎,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发生机会性感染。
五、预防与日常护理
1.个人卫生:每日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防止肠道细菌污染。
2.穿着选择: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避免紧身裤或化纤材质;月经期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长时间使用护垫。
3.性行为安全:固定性伴侣,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传播感染风险;性行为前后清洁外阴,避免带入病原体。
4.饮食管理:控制糖分摄入(糖尿病患者每日添加糖≤25g),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促进代谢。
5.心理支持:长期瘙痒可能导致焦虑、抑郁,需通过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缓解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