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的感觉,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相关检查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应对时生理性因素需休息调整避免诱因,病理性因素则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心血管疾病按类型处理、内分泌疾病针对性治疗、其他系统疾病对应治疗。
一、心慌心悸的定义
心慌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可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心律不齐等情况。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年轻人在运动后较易出现心慌心悸,一般休息片刻即可缓解。
2.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激动: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情绪波动较大时,如考试前、面临重大事件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快,引发心慌心悸,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因情绪因素出现,尤其心理素质相对较弱者更易受影响。
3.饮酒、喝咖啡或浓茶:酒精、咖啡因等物质具有兴奋神经和心脏的作用,会刺激心脏跳动加快,年轻人及喜欢饮用此类饮品的人群较易因摄入这些物质出现心慌心悸,一般停止饮用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4.妊娠:孕期女性身体负担加重,心脏功能发生变化,同时激素水平改变,也可能出现心慌心悸,尤其是中晚期妊娠的女性,需密切关注自身心脏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早搏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出现;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相对常见,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患者发生风险更高。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会引起心慌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减少,身体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心慌心悸,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老年人高发,多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慌心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可伴有多汗、消瘦、手抖等症状。
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空腹时间过长等情况易发生低血糖,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慌心悸,同时伴有出汗、饥饿感等,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出现,尤其自行调整降糖方案不规范者。
3.其他系统疾病
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组织器官缺氧,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从而出现心慌心悸,各年龄段均可因各种原因导致贫血而引发,如缺铁性贫血在育龄女性和儿童中较常见。
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在病毒感染(如感冒)后易引发心肌炎症,导致心慌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
三、相关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生理异常情况,是初步排查心慌心悸原因的常用检查方法,随时可进行,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脏电活动情况。
(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等问题,对于间歇性出现心慌心悸症状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三)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心肌酶谱等项目。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血糖检查能明确有无低血糖或糖尿病;心肌酶谱有助于判断有无心肌损伤,如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酶谱会有异常变化。
(四)心脏超声检查
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各腔室大小、心肌厚度、瓣膜运动等情况,对于诊断心脏结构异常、心力衰竭等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无创伤性。
四、应对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应对
1.休息调整:对于因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引起的心慌心悸,应立即停止相关活动,找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放松身心,一般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2.避免诱因:尽量避免过量饮酒、喝咖啡或浓茶,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妊娠女性要注意合理安排生活,定期进行产检,关注心脏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应对
1.心血管疾病相关
心律失常:需根据具体心律失常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如早搏若症状不明显且无严重基础疾病,可先观察;若症状明显或有基础疾病,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老年人在用药时需更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冠心病:需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危险因素等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有血管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老年人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等,患者需要遵循医嘱规范用药,注意休息,限制钠盐摄入,老年人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情加重。
2.内分泌疾病相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通常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药物对月经等的影响,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
低血糖:及时补充糖分,如口服葡萄糖水等,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尤其低龄儿童发生低血糖时需紧急处理,避免影响大脑发育等。
3.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贫血:根据贫血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儿童和育龄女性在补充铁剂时要注意剂量和疗程,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治疗效果。
感染相关:如病毒性心肌炎,需要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儿童患者要注意休息,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心脏功能变化,防止发展为慢性心肌炎等严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