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首次出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有胎盘激素影响、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等发病机制,年龄大、肥胖、有家族史、既往有相关妊娠史等是高危因素,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通过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对孕妇和胎儿有不良影响,需通过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等管理,还可通过孕前体重管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产检来预防。
发病机制
胎盘激素的影响:妊娠期胎盘会分泌多种抗胰岛素样物质,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一般妊娠24-28周时,胎盘分泌的抗胰岛素样物质达到高峰,此时容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在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的胰岛素需要量会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就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引发妊娠期糖尿病。比如一些孕妇本身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潜在缺陷,在孕期这种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高危因素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孕妇(≥35岁)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胰岛功能也可能逐渐减退,在孕期更容易出现糖代谢异常。
肥胖因素:孕前体重指数(BMI)≥24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增加。肥胖孕妇体内脂肪细胞肥大,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妊娠期糖尿病。
家族史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其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比无家族史的孕妇要高。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糖代谢相关基因,使个体更容易在孕期出现糖代谢异常。
既往妊娠史因素:既往有过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另外,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巨大儿、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孕妇,也需警惕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部分孕妇可能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不如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典型。由于孕期的一些生理变化,多饮、多尿可能容易被忽视,而多食可能会被认为是孕期正常的营养需求增加。
不典型症状:有些孕妇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是在常规的产前检查中发现血糖异常。例如在孕期进行糖耐量筛查时,发现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升高,从而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诊断方法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首先空腹12小时,然后口服75g葡萄糖。
分别测定空腹血糖及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
孕期并发症风险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正常孕妇明显增加,可能达到正常孕妇的2-4倍。子痫前期会严重影响孕妇的健康,可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另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发生感染的机会也增加,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产后糖代谢异常风险: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产后糖代谢可能仍未恢复正常,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而且日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高于正常人群。
对胎儿的影响
巨大儿风险:由于孕妇高血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作用,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巨大儿会增加难产、产伤、剖宫产的几率。
胎儿生长受限风险:在妊娠早期,高血糖可能会抑制胚胎的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另外,如果妊娠期糖尿病控制不佳,还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甚至胎死宫内等不良结局。
胎儿畸形风险: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不良时,胎儿畸形的发生率较正常孕妇高。主要与孕期高血糖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例如神经管畸形等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
管理与预防
管理
饮食管理:根据孕妇的体重、孕周、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一般要求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例如,碳水化合物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杂豆类等,蛋白质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
运动管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孕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一般建议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左右为宜,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如果出现低血糖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停止运动。
血糖监测: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可以通过血糖仪自行监测,也可以在医院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仍不能达标,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是妊娠期控制血糖的主要药物,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以一般不建议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
预防
孕前体重管理:备孕阶段的女性应将体重指数控制在合适范围(BMI18.5-23.9),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健康体重,降低孕期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合理饮食:孕期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且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适当运动:孕期坚持适当的运动,如前文所述的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定期产检:孕期要按时进行产检,尤其是要重视糖耐量筛查等相关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进行干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