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分急性和慢性,由病原体感染、宫腔操作、年龄及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急性有发热、下腹疼痛等表现,慢性有下腹不适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急性用抗生素等治疗,慢性用中药、物理等治疗,可通过注意经期卫生、规范宫腔操作、增强抵抗力及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预防。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症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子宫内膜是子宫内壁的一层组织,在女性生殖周期中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当受到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影响时,就容易引发炎症。
二、分类
(一)按病程长短分类
1.急性子宫内膜炎症: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多由病原体短期内大量侵入并感染子宫内膜所致,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患者可出现发热、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等症状,若为产褥期发生的急性子宫内膜炎,还可能伴有恶露不尽等情况。
2.慢性子宫内膜炎症:往往由急性子宫内膜炎症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能是病原体持续感染但毒性相对较弱。病程较长,症状相对隐匿,可能仅有轻度下腹部坠胀、隐痛,月经周期可能出现改变,如月经量增多或减少等,阴道分泌物也可能增多但性状可能不典型。
三、病因
(一)病原体感染
1.外源性感染:性生活不洁、不注意经期卫生等可使病原体侵入,如经期同房、使用不洁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等,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可通过阴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
2.内源性感染:女性生殖道内本身存在的菌群,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可能过度增殖并感染子宫内膜,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原本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症。
(二)宫腔操作因素
1.人工流产手术: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者手术操作不当,可能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症。
2.宫腔内放置节育器:节育器作为一种异物放置在宫腔内,可能会刺激子宫内膜,并且如果放置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也容易导致子宫内膜感染,尤其是在放置后的短期内。
(三)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绝经后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内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症。而育龄期女性如果存在上述的感染途径等因素,也容易发病。
2.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感染。
四、病理改变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症
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有大量炎性渗出物浸润,显微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子宫内膜的腺体、间质等都受到炎症的影响,可能出现局部的坏死、脱落等情况。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症
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可能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内膜的腺体可能出现萎缩等改变,子宫肌层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子宫体积可能略有增大,质地较硬等。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症
1.全身症状:发热,体温可达到38℃左右甚至更高,伴有寒战等表现。
2.局部症状: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坠痛,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可能加重;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有异味。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症
1.下腹不适:下腹部隐痛、坠胀感,在经期前后、劳累后等情况可能加重。
2.月经异常:月经量可能增多,经期延长,也有的女性会出现月经量减少的情况,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
3.阴道分泌物情况:阴道分泌物可增多,一般为白色黏液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异味。
六、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1.外阴阴道检查:观察外阴有无红肿、破损等情况,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
2.宫颈检查:查看宫颈有无举痛、摆痛,宫颈口有无脓性分泌物等,了解宫颈情况与子宫内膜炎症的关系。
3.子宫及附件检查:触诊子宫大小、质地,有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有无增厚、压痛等,初步判断子宫及附件的炎症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子宫内膜炎症时,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有急性炎症反应。
2.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病原体培养等,可明确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以及病原体的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子宫内膜的厚度等情况,慢性子宫内膜炎症时可能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改变,急性子宫内膜炎症时可能看到子宫增大,内膜回声异常等。
七、治疗原则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症
1.抗生素治疗:根据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炎症。
2.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下腹部疼痛明显时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症
1.中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调理,如一些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可能对慢性子宫内膜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的吸收消退。
3.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情严重、有宫腔粘连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宫腔粘连分离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八、预防措施
(一)注意经期卫生
1.经期要勤换卫生巾,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经期同房。
(二)规范宫腔操作
1.进行人工流产、放置节育器等宫腔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必要时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增强机体抵抗力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风险。
(四)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1.对于患有贫血、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女性,要积极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血红蛋白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