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发病机制涉及遗传、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起病隐匿,控制不佳可致多器官并发症;诊断依据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或家庭血压监测,不同人群诊断有注意事项;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多个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相关,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等,从而导致血压调节失衡。例如,某些基因缺陷可能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更敏感,进而引起血压升高。
环境因素-高盐饮食:人体摄入过多钠盐时,钠会在体内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水钠潴留,最终引起血压升高。一般来说,日均摄盐量高于6克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摄盐量低的人群。
环境因素-超重或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炎性介质等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同时,肥胖还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使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进而升高血压。体重指数(BMI)≥28kg/m2的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
环境因素-过量饮酒:酒精可通过多种途径升高血压,它会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还会影响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超过相当于酒精50克)会显著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人体会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还会促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血压升高。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
并发症相关表现:如果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累及多个靶器官,引起相应并发症。例如累及心脏时,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累及脑部时,可引起脑出血或脑梗死,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累及肾脏时,可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累及眼底时,可出现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等。
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此外,家庭血压监测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家庭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且与诊室血压相差不超过10/5mmHg时,高度提示高血压。
不同人群诊断需注意事项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也需关注。一般采用标准化的血压测量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血压正常范围来判断。例如,学龄前儿童(3-5岁)收缩压正常范围为90-110mmHg,舒张压为60-75mmHg;学龄儿童(6-14岁)收缩压正常范围为9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如果儿童血压持续高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范围的高限,需进一步评估是否为原发性高血压,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等其他病因。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减退,动脉硬化较为常见,容易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在诊断时要注意排除测量误差等因素,同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合并症等情况。
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非药物治疗是基础,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采用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不超过6克,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压。同时,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3.9kg/m2。可通过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实现,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硬化,应劝导患者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当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血压仍未达到目标值时,应启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例如,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优先选择利尿剂和ACEI;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优先选择ACEI或ARB,因为这类药物对血糖影响较小且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更强调非药物治疗,应首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如上述的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才考虑谨慎使用降压药物,且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血压和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时要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一般初始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需避免降压药物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另外,要定期监测老年人的血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期出现的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部分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等,但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且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