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区别在于定义、临床表现、发病原因等方面。

1.定义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属于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其病理特征是子宫肌层内出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周围的平滑肌细胞肥大和增生。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2.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症患者多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缩短,这是因为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在经期也会出血,导致子宫体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而子宫肌瘤患者月经改变情况因肌瘤位置而异,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浆膜下肌瘤通常对月经影响较小。
子宫腺肌症的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一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这是由于异位内膜在经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子宫肌瘤一般较少引起疼痛,但当肌瘤发生红色变性、蒂扭转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急性腹痛。
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质地较硬;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可因肌瘤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子宫表面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地较硬。
3.发病原因
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也可能促使其发生。
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因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提示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部分肌瘤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