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是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分急慢性,急性有下腹痛、发热等,慢性有坠胀疼痛等;盆腔炎是上生殖道感染,累及范围更广,急性有严重下腹痛、高热等,慢性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两者解剖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不同,不同人群在发病、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影响,需根据个体情况预防和治疗。
盆腔炎: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解剖部位差异
附件炎:病变局限在输卵管和卵巢。
盆腔炎:炎症累及范围更广,除了输卵管、卵巢外,还可能波及子宫内膜、盆腔腹膜等。
临床表现区别
附件炎
急性附件炎:主要表现为下腹痛,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妇科检查时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慢性附件炎: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酸痛等,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妇科检查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等。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症状较为严重,下腹痛明显,伴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若有腹膜炎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妇科检查阴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明显,宫体压痛,附件区可触及包块且有明显压痛。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乏力,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也可出现月经失调、不孕等,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子宫两旁增厚及轻压痛,形成囊肿时可触及边界清楚的囊性包块。
诊断方法不同
附件炎:主要依靠妇科检查,结合B超检查,B超可发现输卵管卵巢增大、有积液等情况,必要时可进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输卵管卵巢的病变情况。
盆腔炎:除了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外,还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腹腔镜检查对于明确盆腔炎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能直接观察盆腔内器官的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有别
附件炎
急性附件炎: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一般需要静脉给药1-2周,然后口服抗生素巩固治疗。
慢性附件炎:可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如微波、红外线照射等),对于有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主要是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门诊口服抗生素治疗或住院静脉给药治疗,抗生素的选择需覆盖常见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厌氧菌等,疗程一般为14天左右。
慢性盆腔炎:治疗较为困难,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灌肠、理疗等,对于存在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情况的患者,也需要手术治疗。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附件炎和盆腔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年轻女性性生活活跃,是盆腔炎的高发人群;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等)的女性,附件炎和盆腔炎的发病风险增加;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系统抵抗力降低,也可能发生盆腔炎性疾病,但相对较少见。对于不同人群,在预防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如性生活活跃的女性要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宫腔操作史以降低发病风险;对于盆腔炎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