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感染性疾病,包括多种类型,病因有病原体感染(外源和内源)及机体抵抗力下降,临床表现有症状(下腹痛、分泌物增多、发热等)和体征(妇科检查异常),诊断靠病史、妇科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生素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年轻女性注意性卫生,产后流产后女性注意休息清洁,有基础病女性控制基础病防感染。
一、定义
盆腔炎症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女性若有不洁性生活史等情况,感染风险增加。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当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这些病原体可能上行感染至盆腔,如长期应用抗生素、阴道冲洗等可能破坏阴道微生态环境。
2.机体抵抗力下降
例如,女性在月经期、产后、流产后等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期,容易发生盆腔感染。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子宫创面未完全修复,细菌容易侵入盆腔;月经期女性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细菌也容易上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例如,输卵管炎患者常出现下腹部一侧或双侧疼痛。
阴道分泌物增多:可呈脓性、有异味等。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出现白带增多,质地异常。
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如盆腔腹膜炎患者可能伴有发热症状。
其他症状:可伴有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等情况;若有脓肿形成,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伴有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腹泻、里急后重感等。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宫颈举痛明显,双合诊或三合诊时可发现附件区增厚、压痛,或可触及包块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流产史等情况,了解发病的相关诱因。
2.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初步判断盆腔是否有炎症表现,如上述的子宫、附件压痛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炎症指标。
病原体检测:可取阴道分泌物、宫颈管分泌物等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是否有炎性包块、积液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盆腔炎症。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多西环素等药物;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药物。
2.手术治疗:适用于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或破裂等情况。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年轻女性性活跃,应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等情况,降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一旦出现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疑似盆腔炎症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2.产后、流产后女性:产后和流产后女性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过早性生活,以降低盆腔感染的几率。若出现发热、下腹痛等症状,需警惕盆腔炎症的发生。
3.有基础疾病女性: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盆腔炎症,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注意预防盆腔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