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有外源性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内菌群,不同人群感染特点不同)、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不同年龄和生育状态女性风险有别)、化学物质刺激(阴道冲洗不当破坏阴道微生态引发感染)、宫颈异物(残留纱布、棉球等刺激致炎,术后需关注异物残留)。
一、病原体感染
1.常见病原体类型
最常见的是外源性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它主要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宫颈。有研究表明,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淋病奈瑟菌感染导致慢性宫颈炎的风险较高。另外,沙眼衣原体也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同样与性传播相关,其感染宫颈后,可引起宫颈的慢性炎症反应。
内源性病原体主要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厌氧菌、需氧菌等。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这些菌群可能上行感染宫颈,引发慢性宫颈炎。例如,当女性长期使用抗生素、过度阴道冲洗等情况,破坏了阴道的正常菌群环境,就容易导致内源性病原体引起宫颈的慢性炎症。
2.不同人群的感染特点
对于育龄期女性,由于性活动相对频繁,更容易接触到性传播的病原体,所以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感染导致慢性宫颈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而对于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内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可能增加。同时,绝经后女性如果有宫腔操作史等,也可能增加外源性病原体感染宫颈的机会。
二、机械性刺激或损伤
1.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
分娩过程中,宫颈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宫颈裂伤等。如果裂伤没有及时修复,就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门户,容易引发慢性宫颈炎。流产手术,无论是人工流产还是药物流产,都会对宫颈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多次流产的女性,宫颈损伤的概率更高,进而增加慢性宫颈炎的发生风险。另外,如宫腔镜检查、宫颈活检等宫颈手术操作,也可能导致宫颈局部的损伤,如果术后护理不当,病原体感染就可能引发慢性宫颈炎。
不同年龄和生育状态的女性面临的风险不同。对于未生育的年轻女性,她们可能更关注流产对未来生育的影响,但往往忽视了流产对宫颈可能造成的慢性损伤风险。而对于经产妇,由于经历过分娩,宫颈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改变,但如果分娩过程不顺利,出现宫颈裂伤等情况,同样容易引发慢性宫颈炎。
三、化学物质刺激
1.阴道冲洗不当
有些女性过度讲究卫生,频繁使用高浓度的酸性或碱性洗液冲洗阴道。这样会破坏阴道的正常酸碱平衡和微生态环境,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从而使病原体更容易感染宫颈,引发慢性宫颈炎。例如,正常阴道的pH值维持在3.8-4.4之间,是偏酸性的环境,这种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当使用高浓度碱性洗液冲洗后,阴道pH值升高,破坏了这种天然的防御屏障。
不同年龄的女性对阴道冲洗的认知不同。年轻女性可能更追求所谓的“清洁”而过度冲洗,而中老年女性如果有阴道炎等情况,在自行处理时也可能不恰当冲洗阴道。
四、宫颈异物
1.残留的纱布、棉球等
在一些医疗操作后,如果宫颈局部残留纱布、棉球等异物,长时间不取出,就会刺激宫颈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例如,在宫颈手术后,如果纱布等异物残留,病原体容易在局部滋生,导致宫颈的慢性炎症持续不愈。
对于接受过宫颈相关手术的女性,术后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异物残留的情况。尤其是老年女性,可能对术后情况的感知不如年轻女性敏锐,更需要家属的关注和医护人员的提醒,确保术后恢复顺利,减少慢性宫颈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