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道感染分为上、下呼吸道感染,有相应症状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有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原则,需做好预防,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有基础疾病小儿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应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相关问题。
一、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定义与分类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普通感冒、咽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涵盖支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相对较少;下呼吸道感染则可能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发。
二、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常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婴幼儿可能还会伴有拒食、呕吐、腹泻等表现。一般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至高热。
下呼吸道感染:除了有上呼吸道感染的部分症状外,还会出现咳嗽加剧、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等异常体征。肺炎患儿可能体温持续不退或反复发热,精神状态较差。
三、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儿的咽部、肺部等,观察有无充血、水肿、啰音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病原学检查:如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能明确具体的病原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四、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般护理: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温维持在22-25℃,湿度50%-60%为宜。
对症护理:
发热护理:低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时(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避免随意用药),可根据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
咳嗽护理:对于咳嗽较轻的患儿,可通过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儿背部。
五、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抗病毒药物:如为病毒感染且有相应指征时,可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菌药物:细菌感染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要避免滥用。
止咳祛痰药物:有咳嗽、咳痰症状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
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让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若家庭成员有呼吸道感染,应注意隔离。
良好卫生习惯:教育小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用手接触口鼻。
七、特殊人群(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时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于婴幼儿不会有效咳痰,呼吸道分泌物易堵塞气道,所以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时吸痰等处理。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可能较重且易诱发基础疾病发作,需更加积极地治疗和密切监测,及时控制感染,避免基础疾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