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由HSV-Ⅰ型等引起,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有前驱症状后迅速出现多种表现,辅助检查有脑脊液、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综合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用抗病毒等,预后不一,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HSV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约70%的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由HSV-Ⅰ型引起,多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变态反应性脑损害。其病因是HSV经黏膜或皮肤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繁殖,然后沿神经轴索以顺行方式向中枢神经系统播散,累及大脑特定区域。
二、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及成人都可患病,儿童患病时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症状表现相对不典型;成人患病时症状相对更易被识别,但总体表现多样。
症状表现:起病前多有发热、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前驱症状,之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常见的精神症状有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语减少、情感淡漠、表情呆滞,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胡言乱语、行为异常等;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或全面性发作;意识障碍可从嗜睡逐渐进展到昏迷;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盲、偏瘫、失语等也可出现。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细胞数增多,多在(1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可发现HSV特异性抗体,如脑脊液中HSV-IgM抗体阳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脑电图检查:对诊断有辅助价值,常见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颞、额区异常更明显,可出现周期性同步放电等特征性改变。
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正常,病情进展后可见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低密度病灶,伴有点状出血灶;头颅MRI是更敏感的检查方法,可见颞叶、海马、岛叶等部位T2加权像高信号,FLAIR像高信号,DWI像高信号等异常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前驱症状、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若脑脊液中HSV-IgM抗体阳性,或脑组织活检发现HSV包涵体或病毒颗粒则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鉴别。例如,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白细胞数显著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有结核接触史,脑脊液中蛋白增高更明显,糖和氯化物降低,可找到结核杆菌;颅内占位性病变通过头颅影像学等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灶等特征与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五、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如阿昔洛韦,应尽早应用。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有精神症状的患者,需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发生。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有所不同,若能早期得到有效治疗,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而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癫痫、肢体瘫痪等。
注意事项:对于有前驱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早期识别病情。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日常护理,保证营养供应,加强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如果有后遗症情况)。成人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按照医嘱定期复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