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瘙痒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因素)、体格检查(外阴和阴道检查)、实验室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病原体培养、激素水平测定等)及其他检查(核酸检测、活检等),以明确病因。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阴道瘙痒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幼女出现阴道瘙痒需考虑是否有蛲虫感染,因为幼女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蛲虫容易在肛周与阴道间爬行导致瘙痒;而育龄女性阴道瘙痒常见原因有阴道炎症等;绝经后女性阴道瘙痒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有关,易发生萎缩性阴道炎等。
2.性别相关:仅针对女性,重点询问月经情况、是否有性生活史等。有性生活史的女性阴道瘙痒可能与性传播疾病相关,如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无性生活史的女性多考虑异物刺激、炎症等情况,但也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
3.生活方式:了解个人卫生习惯,如是否每日清洗外阴、内裤是否勤换等。不注意外阴清洁,分泌物长时间刺激外阴可引起瘙痒;还需询问近期是否有使用新的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护垫等,部分人可能对这些卫生用品过敏导致阴道瘙痒。另外,近期是否有游泳、泡温泉等情况,接触被污染的水源可能感染病原体引发阴道瘙痒。
4.病史:询问既往是否有阴道瘙痒发作史,若有,上次发作的治疗情况及是否治愈。还需了解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局部糖原含量增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导致阴道瘙痒。
二、体格检查
1.外阴检查:观察外阴皮肤黏膜情况,有无红肿、充血、破损、溃疡等。查看外阴皮肤颜色,是否有色素减退等异常。检查外阴阴毛分布情况,有无虱虫等。
2.阴道检查:通过阴道窥器检查阴道黏膜情况,观察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例如,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常呈豆腐渣样;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有鱼腥臭味,呈灰白色。同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测定等相关检查,霉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pH值多正常(4.0~4.7),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pH值多>5.0,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pH值多>4.5。
三、实验室检查
1.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真菌镜检:对于怀疑霉菌性阴道炎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涂片,加10%氢氧化钾溶液后镜检,若找到菌丝或芽孢可确诊霉菌性阴道炎。
滴虫检查:取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后镜检,若发现活动的滴虫可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
线索细胞检查:用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取阴道分泌物涂片,若见到线索细胞(阴道鳞状上皮细胞边缘粘附大量加德纳菌等,细胞边缘不清)可辅助诊断细菌性阴道病。
2.病原体培养:对于一些不典型或复杂的感染情况,可进行病原体培养,如衣原体、支原体培养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应病原体感染导致的阴道瘙痒。
3.激素水平测定:对于绝经后阴道瘙痒的女性,检测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了解体内激素状态,判断是否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如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萎缩性阴道炎等情况。
四、其他检查
1.核酸检测:对于性传播疾病相关病原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等,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明确是否由这些病原体感染引起阴道瘙痒。
2.活检:当外阴皮肤出现可疑病变,如色素减退、溃疡经久不愈等情况时,需进行外阴组织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如是否为外阴白色病变等,从而明确阴道瘙痒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