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症是良性可逆性记忆问题,发病与短期精神因素等有关,表现为近记忆障碍、认知等其他方面正常;老年痴呆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发病与神经细胞死亡等病理改变有关,呈进行性发展,早期近记忆障碍渐至认知等全面减退、人格行为异常及生活能力下降。健忘症通过病史采集等诊断,针对诱因干预;老年痴呆综合多方面诊断,无根治法,用药物、康复训练等治疗干预,家属需给予关怀与安全保障。
老年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大脑神经细胞的渐进性死亡、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等病理改变有关,是进行性发展的,会导致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和行为损害。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此外,心血管疾病、头部外伤等病史也可能增加患老年痴呆的几率。
临床表现
健忘症:主要表现为对近期事件的记忆障碍,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但对远期记忆(如童年时期的事情、很久以前学习的知识等)一般影响较小,认知功能的其他方面(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定向力等)通常保持正常,日常生活能力不受明显影响。不同个体健忘的具体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有的人主要是忘记人名,有的人主要是忘记日常活动的步骤,但整体功能基本intact。
老年痴呆: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障碍,逐渐出现远记忆受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语言功能障碍(找词困难、言语重复等)、计算力下降(不能准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定向力障碍(分不清时间、地点等),还会伴有人格改变(如变得自私、暴躁、淡漠等)、行为异常(如徘徊、无目的wandering等),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照顾。例如,病情中晚期患者可能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完成,如不会穿衣、进食等。
诊断方法
健忘症: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记忆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起病急缓、诱因、持续时间等,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记忆障碍的器质性疾病,如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MRI)排除脑部肿瘤、脑血管病变等器质性病变,一般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得分在正常范围内或仅有轻微的近记忆受损相关得分变化。
老年痴呆: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认知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认知功能评估常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脑萎缩等特征性改变,如头颅MRI显示海马、颞叶等部位萎缩,PET-CT可发现大脑代谢异常区域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引起痴呆的病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等。
治疗与干预
健忘症:主要是针对诱因进行干预,如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睡眠、改善生活方式等,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通过调整生活状态后记忆可逐渐恢复。对于由某些可逆性因素引起的健忘,积极处理原发因素后记忆功能可改善。
老年痴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常用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等)、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等),同时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综合干预。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训练(如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家属在照顾过程中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怀,帮助患者维持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