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原体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机械性损伤(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化学物质刺激(阴道冲洗不当、长期使用高浓度药液坐浴)、不良生活方式(性生活不卫生、吸烟)以及其他因素(激素水平变化、自身免疫因素)。
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也是常见的引起慢性子宫颈炎的病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宫颈后,可引起宫颈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宫颈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容易转为慢性炎症。有研究发现,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病变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进而影响慢性子宫颈炎的形成。
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感染宫颈时,可引发急性宫颈炎症,如果急性炎症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就可能迁延为慢性子宫颈炎。淋病奈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多通过性传播,在性活跃的人群中,感染淋病奈瑟菌后导致慢性子宫颈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机械性损伤
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宫颈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宫颈撕裂等;流产手术(包括人工流产、药物流产等)以及一些妇科手术操作,如宫颈活检、宫颈锥形切除术等,都可能对宫颈造成损伤。宫颈损伤后,局部的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炎症,并且损伤后的宫颈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炎症持续不愈的情况,进而发展为慢性子宫颈炎。尤其是多次分娩、多次流产或频繁进行妇科手术的女性,发生慢性子宫颈炎的几率相对更高。
化学物质刺激
阴道冲洗不当:部分女性过度频繁地进行阴道冲洗,使用不当的冲洗液(如过酸或过碱的洗液),会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和阴道的酸碱环境,导致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同时,冲洗可能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颈,或者损伤宫颈黏膜,使宫颈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慢性子宫颈炎。例如,有研究表明,频繁阴道冲洗的女性患慢性子宫颈炎的风险比正常清洁卫生的女性明显增加。
长期使用高浓度药液坐浴:长期使用高浓度药液坐浴也可能对宫颈造成化学性刺激,破坏宫颈局部的微环境,使宫颈的防御功能受损,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进而诱发慢性子宫颈炎。
不良生活方式
性生活不卫生: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如男方生殖器官携带病原体未得到清洁等,容易将病原体带入女方宫颈,引起宫颈炎症。而且不规律的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情况都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从而增加慢性子宫颈炎的发生几率。例如,有调查显示,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患慢性子宫颈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一性伴侣的女性。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局部的抵抗力。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干扰宫颈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使宫颈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研究发现,吸烟女性患慢性子宫颈炎的概率比不吸烟女性高,且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可能越高。
其他因素
激素水平变化:在青春期、生育期等不同生理阶段,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例如,生育期女性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可能会影响宫颈黏膜的状态,若此时受到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发展为慢性子宫颈炎。另外,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局部的抵抗力降低,也可能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相关的变化。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与慢性子宫颈炎的发生有关。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对宫颈局部的炎症反应调节失常,使得炎症难以消退,从而导致慢性子宫颈炎的持续存在。例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其发生慢性子宫颈炎的风险可能高于正常人群,但目前关于自身免疫因素在慢性子宫颈炎发病中的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